臺北市立圖書館

  2023年08月30日 | 867期 | 臺北市立圖書館電子報E-paper  
活動快報
藝文活動表 市圖之窗 Facebook Podcast-熟讀深思 Instagram
主題活動 松山分館「松山日常散策-走讀活動暨攝影主題書展」熱烈開跑!...more
講座 總館視聽室2023年9月電影賞析講座...more
研習班 永春分館「臺灣語初級研習班」,歡迎報名參加!...more
讀書會 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 2023幸福人生人我關係成長課程...more
展覽 景新分館「帶我去太空」兒童主題書展...more
影片欣賞 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 9月「週六童樂會-兒童影片欣賞」...more
兒童活動 總館美國資料中心-人氣桌遊探索營,歡迎踴躍參加!...more
留學活動 總館留學資料中心9/2「英國愛丁堡留學經驗分享」線上講座,歡迎參加!...more
圖書館利用教育 「E起閱讀心想像」 總館實用圖書館研習課程開跑(8-10月)...more
其他 中山分館「晚美人生遇見自癒力」9/8開課,8/25(五)8:30AM開始受理報名!...more
活動線上報名  嬰幼兒相關講座   ...more 

▌熱門排行


▌新到圖書
圖片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減齡,抗發炎
作者|張大力
出版|博思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和風平面設計 :
留白邏輯x元素擷取x配色訣竅,
53種日式風格現學現用

作者|ingectar-e
出版|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毛怪的日常
作者|林亞希
出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新到圖書

圖片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作者|斗鬼正一
出版社|新北市 :小熊出版
出版日期|2021
語言|繁體中文

我的日常,令你傻眼!? : 這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樣

★符合12年國教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多元文化和國際理解」!★培養國際觀,就從認識文化差異開始!★83個文化議題,擴展視野、尊重多元,欣賞世界大不同!驚呆了!!!◎緬甸喀倫族的喪禮,是認識男女朋友的最佳聯誼場合?◎肯亞馬賽族的孩子想要轉大人,必須打倒獅子?◎杜拜是沒有地址的國家,寄信只能寄郵政信箱?◎在紐西蘭洗碗只需要浸過洗碗精,不再用清水洗淨?◎印度人治療胃痛,服用超辣咖哩口味腸胃藥?這些人和你我一樣住在地球上,每天,他們過著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你的日常生活是什麼?天氣冷了穿保暖衣服、下雨了撐傘、放學回家後先洗澡,再和家人一起吃晚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我們認定的「理所當然」習慣模式,但每個人都是用相同的方式在過生活嗎?那可不一定!俗語說得好「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便是一家人或是同班同學,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定相同,而全球共有70多億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居住在不同國家、隸屬於不同民族,人口多,當然文化樣貌也多元。其中部分文化會令我們詫異,但了解箇中理由之後,有些可以體會和理解,有些雖難費解或不認同,但能開拓新知,學習如何尊重他人的文化。例如喀倫族會在喪禮上找尋對象,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風氣較保守,認識異性的機會較少,而且當地人認為生和死是一體兩面的事,讚許生命才能面對死亡,所以產生這樣的文化;伊朗人特別喜歡孩子,所以不僅會親吻自己的小孩,就連路上的孩子也常常被陌生人親;少子化是全球性問題,但位於哥倫比亞的迪賽諾族卻覺得人口過多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很早就支持少子化的觀念;迦納人會依據亡者生前的職業或興趣,設計奇特的棺材來歡送過世者最後一程,這是他們所認為的最好告別方式;在紐西蘭,就算是再氣派的屋子也會裝鐵皮屋頂來聽雨聲......除了當地很少下雨外,更重要的是紐西蘭人認為雨能滋潤土壤,帶來富饒,是很好的象徵;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馬賽人,會用牛糞洗手,對馬賽人來說,牛隻是神賜予的最重要財富,不可能是髒的……這些文化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幾,有些源自於民族性,有些則是為了適應居住地的氣候和環境,長時間形塑而成的,正因為有這些不同的文化,世界才能如此繽紛多采。本書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探討「性別」、「人生」、「人際關係」、「生活」和「生計」共83個文化議題,闡述了不同國家或是民族各異的文化衝擊。同時,在每一則議題的最後,也有小熊編輯部特別採訪撰寫的「臺灣人觀點」,從臺灣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情,或是分享臺灣的文化特色。在閱讀這些議題,大感好奇之餘,可以思考為什麼這些文化會形成?此外,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外國人對我們的臺灣文化又會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呢?用寬闊的心去理解、尊重並欣賞他人的文化和特色,你會發現,這世界原來和你想的不一樣。
——
圖片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作者|保羅(Paul, Miranda)
出版社|台北市 :小宇宙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21
語言|繁體中文

讓世界更好 : 創意回收救地球的真實故事

塑膠是人類無所不能應用的偉大發明,但扔棄後對環境及生態造成的污染及傷害之大始料未及。上一個世紀末,在西非甘比亞境內的小村落(恩賈屋)即深受塑膠垃圾之苦,但以伊莎圖為首的一群村落婦女用?針翻轉村落、改變命運,這極具當代啟發性的真人真事轉為繪本故事後,廣受注目及傳播,因為不僅是多了一本關於塑膠垃圾的綠繪本,也是探討婦女互助合作實現經濟賦權的好繪本。 作者保羅從小熱衷回收利用,寫起故事的來龍去脈精準清晰,並用心的補充後記及梳理時間表,而繪者祖能是西非人,她把真正的塑膠袋融入混合媒材的拼貼畫中,透過斑斕色彩、優美圖案、多樣紋理的連身裙與頭巾,表現出甘比亞婦女的特色與活力。故事主角伊莎圖剛開始覺得五顏六色的塑膠袋美麗又輕便好用,也跟村裡其他人一樣,隨手丟棄塑膠袋。然而塑膠圾圾亂堆積水,蚊蟲滋生,羊兒誤食死亡,掩埋造成植物難活,燃燒又嗆鼻難受,伊莎圖再也無法坐視。她和朋友們決定把塑膠袋撿回清理,再剪成塑膠線,?織成錢包拿到城裡賣。她們的行動沒有因嘲笑聲而停止,家園因而變得更好,收入及生活也獲得改善。
——林玉珮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