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2期

本期內容一覽
點話題

  上書城 來讀冊
動市集  
焦點話題
公民價值與政治參與
撰文/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暨政治學系副教授 俞振華

近年來從苗栗大埔案爭議、洪仲丘事件、到318學運、反課綱運動等,公民草根性的政治參與一再成為媒體及全國焦點。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認知及自身參與政治的價值,似乎已與過往不同。從以前只強調做好自己本份的「好人民」,漸漸轉變成捍衛弱勢權益,勇於發聲的「好公民」。究竟,現代的「好公民」應該如何定義?又臺灣這幾年的民主化歷程,是否形塑了與以往不同的公民價值,進而促進了公民不同以往的政治參與模式?

政治參與
我們該如何解釋政治參與?檢視相關文獻,大概可以歸納出三個視角:第一、從個人的理性面出發,一個人會透過成本效益計算,決定其是否參與政治。譬如,當投票日當天下大雨,使得前往投票的困難度(成本)增加時,則可能使得民眾懶得出門投票。第二、從個人的心理面出發,一個身在政治狂熱家庭的小孩,可能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對政治充滿興趣。或是一個大學政治系的學生,由於接受到的專業訓練較多,使得他們對於公共議題有較多的瞭解,或是較一般人更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政府的政策。不論是前者所謂「政治興趣」或是後者的「政治效能感」,都屬於個人心理層面的行為驅動因子,讓個人更願意參與政治相關的行為。第三、從群體的規範面出發,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價值強調政治參與,譬如沒去投票可能會引起他人的訕笑,或是強調守法的重要性,進而普遍認為街頭違法抗爭是不好的,則這些公民規範自然會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總之,這三個視角都有助於我們解釋,為何公民願意參與政治。
當民主國家裡談到政治參與,第一件事想到的往往就是投票。從小我們就從公民教育中學到,「人民有投票的權利和義務」。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有大約六成八的民眾將投票視為是一種責任,因此好公民應該都要去投票。只有約三成的民眾認為,投票是一種權利,所以可投可不投。於是,投票與否就成為判斷一個公民是否為好公民的規範。進一步分析我們也發現,將投票視為是一項責任者,不論晴雨,都會去投票,而將投票視為是一種權利者,天氣如果不好,出來投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許多。換言之,一位公民是否接受政治參與的公民規範,便成了決定其是否實際參與政治的指標之一。

公民參與逐漸成長
除了投票以外,政治參與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面向。在民主國家當中,學者還定義了某些常見的積極參與政治的面向,譬如是否參與示威遊行、是否參與請願連署、或捐錢給社會或政治活動等。我們利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資料,比較了過去十年來(2004年及2014年),臺灣民眾八種積極性政治參與行為的消長。表1顯示,和2004年相比,幾乎所有積極性政治參與的面向,2014年時民眾參與過的比例都是成長的。有些成長得很多,譬如「因為政治,倫理道德,或是環保的理由拒絕購買或是特別去購買某些產品」這項行為,2014年調查資料和十年前的資料相比,增加了8.4個百分點。而「透過媒體表達看法」的增加幅度較少,為1.5個百分點。雖然兩個年度的調查對象並非定群追蹤的個體,但是藉由此一趨勢,大抵可以看出民眾在現今社會,更願意去投入政治活動,並關心社會。

十年來,政治參與的面貌有些許改變,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否肇因於「好公民」的價值觀改變了?過去學者將公民價值分為「責任取向」(duty-based,譬如:選舉都去投票、不逃漏稅、遵守法律與規定、注意政府的施政作為)以及「參與取向」(civic obligation,譬如:積極參與社會或政治團體、儘量去了解不同意見的人的想法、為了政治的倫理或環保的考慮去購買商品、幫助國內(臺灣)與國外在生活上比您差的人。過去跨國研究顯示,新興民主國家「責任取向」的公民價值觀較強,相對地,在西方老牌民主國家當中,公民的「參與取向」則遠較新興民主國家來得強,而上述不同的價值取向也和不同的政治參與相聯結。臺灣經歷了多次政黨輪替,已進入到民主鞏固期。雖然仍為新興民主國家,但過去幾年來,是否「參與取向」的公民價值觀增強了,進而造就了更多的「積極性的公民參與」?經驗證據的結果顯示,答案是肯定的:即和十年前相比,現在臺灣民眾「參與取向」的公民價值觀與「積極性公民政治參與」的行為,有了更緊密地聯結。

結語
在臺灣民主深化的過程當中,「好公民」的價值觀也正在改變。同時,公民價值與政治參與行為之間的聯結也更加清晰。隨著傳播媒介的多樣化與網路、社群媒體的興起,各種政治資訊流通也更加快速,勢必讓「參與取向」的公民價值觀能夠更快速地凝聚,並帶動更多公民願意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這樣新的價值與行為間的聯結,也將為臺灣民主帶來新的面貌。
 
表一、積極性公民政治參與行為,2004與2014年比較

請參考附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4年及2014年
 

↑回目錄


焦點話題

多元文化與民主政治
撰文/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魏玫娟

多元文化與民主政治的關係一般可從兩個角度來思考:「多元」是民主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多元同時也是民主政治的規範性原則。多元為什麼是民主政治的規範性原則呢?因為民主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包容跟尊重多元。我們常說,當社會越來越民主,價值跟文化會越來越多元,因為民主制度會讓不同的文化跟價值有存在跟蓬勃發展的空間;例如族群動員跟認同政治即強調族群、文化多樣性,也要求主流社會對少數族群跟文化的尊重跟承認(recognition)。

Will Kymlicka的多元文化主義
加拿大學者Will Kymlicka是研究多元文化主義與民主的著名學者,他所討論的多元文化主義跟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加拿大在語言上是以英語為主,文化上以盎格魯薩克遜、基督教文化為主,但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是法語區,主要居民是法國移民,也努力維持法國文化,甚至幾度舉行獨立公投。加拿大另外一個主要少數族群則是印地安原住民,就文化甚至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平等權利來看,印地安原住民比魁北克省法裔加拿大人更弱勢、更受歧視;以前,加拿大政府為了同化印地安原住民,實行了「印地安寄宿學校」(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s),強迫印地安原住民小孩離家到寄宿學校就讀跟生活,以避免他們受到印地安文化跟家庭的影響,因此很多小時候就到寄宿學校生活讀書的印地安小孩不熟悉自己的文化,也沒有能力使用自己的語言。加拿大的印地安寄宿學校一直到20世紀晚期才裁撤。
加拿大的少數族群還包括由其他地區跟國家移民到這裡的人,例如溫哥華成為華裔─特別是香港移民聚集的地方。

終身微學習電子報第2期圖片0202-1

Kymlicka認為,多元文化主義主要是在容忍跟正義的原則下,以及強調族群文化多樣的重要性下,來關注少數族群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的權益,思考如何透過既有民主制度的改善,來確保以多數決為主要原則的代議民主不會犧牲少數族群的權益。在這種多元文化主義論述中,少數族群不應被視為待解決的問題或因應的威脅,而應視為民主國家中具有正當性的成員(國民),也因此他們的認同跟文化應受到尊重。多元文化主義也成為少數族群權利保障的國際標準,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都以多元文化主義原則來規範個別國家對待其國內少數族群的行為。

臺灣社會與多元文化主義:原住民、國際移工、新移民女性
多元文化主義成為臺灣學界研究跟社會公共討論的重要論述之一,跟臺灣本身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有關,也跟臺灣自198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國際移工跟新移民加入臺灣社會有關。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臺灣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除了殖民遺緒(如日本文化的影響)之外,也或多或少融合了以原住民為主的少數族群文化,儘管它基本上還是以漢人文化為其核心文化。臺灣多元文化主義倡議跟運動,最初是以原住民運動為主,除了強調原住民文化跟語言的保存之外,也包括土地返還運動。臺灣原住民民族由原本的9族增加到16族,政府組織中亦設立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行政局,還有公共廣電集團設有原住民電視臺,都跟多元文化強調尊重跟保存少數族群文化與認同密切相關。
1980年代臺灣為了解決低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引進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泰國的國際移工(一般稱為「外籍勞工」或「外勞」);另外,在都市邊緣或鄉村地區,多數在傳統產業中小型工廠工作的中下階級適婚男性,因為臺灣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傳統產業外移而失業,在本地婚姻市場失去「競爭力」,只好轉向東南亞國家尋找結婚對象,導致臺灣婚姻移民的出現跟增加。這些婚姻移民主要是來自東南亞國家跟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女性(或稱外籍配偶),又以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女性為主。
國際移工跟新移民女性的出現跟數目增加,自然為已具多元文化的臺灣社會增添更多文化的多樣性,這可以從越來越多以販售東南亞食品的小商店跟提供東南亞美食為主的餐廳看出;學界也因此出現所謂族群經濟的研究。但在移工跟新移民剛開始到臺灣時,臺灣社會對他/她們因為不熟悉、無知,而感到陌生,並歧視跟排斥他們;當時的新聞報導對移工、新移民及新移民子女總是以負面報導跟評論居多,直到學者跟女性運動團體積極尋找資源對這些團體進行培力(empower)、倡議多元文化主義,並呼籲社會大眾跟政府尊重這些移工、移民的文化跟認同,上述歧視言論跟排斥行為才稍減。

臺灣民主政治深化與多元文化
臺灣自1987年解嚴、1990年代初期幾次憲政改革進行民主轉型以來,在2000跟2008年出現第一次跟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一般認為臺灣的民主已經鞏固,關於臺灣民主政治的討論因此著重在民主深化的議題,而公平正義跟多元文化是臺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重要議題。儘管原住民、國際移工跟新移民女性的文化已經受到更多的尊重跟承認,他/她們的權益也受到更多的重視跟保障,但是就社會經濟地位來說,多數原住民跟新移民女性還是屬於相對弱勢族群。也因此,臺灣民主政治的進一步深化,亦即更包容、更公平、更具實質意義,很大一部份取決於這些少數族群的社會經濟狀況是否得到改善,例如他/她們工作權與社會權的進一步保障,以提高其政治參與的能力跟機會。

↑回目錄


焦點話題

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
談公民政治素養的兩個重要基礎

撰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魏楚陽

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公民應具備哪些政治素養?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對於公民素養的期待,不僅是根據我們對於美好政治生活的想像而來,更與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現代多元社會生活的理解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文試著從人類歷史中公民概念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現代社會的情境,探討現代公民概念的基本問題。

前現代的公民觀
公民概念並非始於現代國家,而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政治概念。在西元前的古希臘城邦(Polis),公民的概念即已出現。但是在一個人人平等的觀念尚未在歷史發展中被實現,同時有軍事強鄰壓境的時代,並不是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具有公民的身份,因為公民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之中,須具備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擔任公職的能力,因此要有足夠的知識素養與一定的經濟能力作為基礎。就此而言,婦女與奴隸,基於當時社會階級與教育程度的限制,是無法擔任公民的。也就是說,公民身分在古希臘時期,並非人人平等的產物,而是一種具備討論及參與政治能力與素養的人,方能擁有的政治地位。
儘管古代城邦政治未能體現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精神,但是古希臘城邦所追求由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的理想,以及所展現出來對於公共事務的熱情,對於人類政治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 495 BC– 429 BC)在其〈國殤演說〉(Funeral Oration)之中指出,「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由於他們的勇敢無畏,使這塊土地至今仍能保持自由」。這段激勵人心的話,讓我們看到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雅典民主政治之中,就有為了捍衛城邦而犧牲自我的高貴熱情。即使當時古希臘哲學家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對於當時民主政治之中所帶有的民粹傾向,有著諸多的批評,但是古希臘城邦公民所展現的公共精神,仍是相當可貴的文明遺產。

現代國家的公民精神
當人類歷史進入現代世界,對於公民素養的期待,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現代世界形成的精神基礎,在於人類歷經了啟蒙運動,對於自身的理性,有了更深的體認與自信。根據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何謂啟蒙〉(What Is Enlightenment)一文之中的看法,啟蒙意指人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讓自己脫離受他人指導的不成熟狀態。他清楚指出,人並非沒有理智,所缺乏者,在於使用理智的勇氣。此一劃時代的啟蒙運動,推動了現代社會的形成,讓現代國家的公民,不再像古希臘時期的公民,將犧牲個人的主體性與壓抑個人的自由與權利,視為崇高的美德。相反的,在現代國家之中,公民身分象徵了人人平等的精神,更意味著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保障,是現代國家的重要責任。
以個人的自我實現為目的現代公民,一方面在現代國家的法治體系之中,獲得了形式上人人平等的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也在自由經濟體系之中,獲得了充分發揮個人能力與創造力的機會,實現了古代社會的公民所無法體會的個人成就。上述現代公民的自由,可說是與古代國家的公民觀,有者根本上的差異。

現代公共生活的意義
古代公民觀強調捨己的公共精神與政治參與,現代公民觀則以捍衛個人權利與自由為目的。這是否意味著,身處在現代世界的我們,已經不需要像古代公民一般,將投身公共事務視為公民的職志,而只須在意自己,竭力捍衛自身的權利即可?深入思考現代國家的理想,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現代公民的核心信念是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但是這絕非意味著現代公民僅需在意「自己的」權利與自由;相反的,公民更須要尊重與捍衛「所有人的」權利與自由。試想,在一個人人只在意自身利益,對他人權益毫不尊重的社會之中,人們對於因為制度的缺失或是個人境遇的不幸,而權利受損或生活在困頓之中的人們,勢必是無動於衷的,因為這與自身的利益無關。若是這樣,這個社會將無法透過各種措施,保障「所有人的」自由與權利。這與現代國家的理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因此,雖然現代公民在戰爭時期之外,不必強調為國家而自我犧牲的情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現代公民可以對公共生活冷漠以對。若要讓所有人的權利皆能獲得保障,現代公民仍然必須投身於公共生活之中,這不是為了國家的光榮與勝利,而是基於普世性的人權關懷,透過各種方式,推動社會風氣與政治制度的改革,形成進步的力量。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參與公共生活的方式是極為多元的,無論是投身政治、在媒體發表言論批判時政,或是投身公益、參與社區活動、保障弱勢或是少數者的權益,甚至是在生活之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盡力作一個正直守法的人,皆是現代公民捍衛人權與自由的具體表現。現代國家保證所有人權利的理想,也唯有藉助所有公民對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方能實現。

終身微學習電子報第2期圖片0203-1


結語
啟蒙時代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曾指出,現代國家公民的自由,其實是一種微妙的信任感。究其深意,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履行其義務時,也深信個人的權利會因此而受到保障,這正是現代國家公民素養的最大奧秘,然而,這並不是只推崇公共生活而不容自己或他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亦不是只在意自身利益卻漠視他人權利的人所能體會的。這是在現代多元社會中,推動公民素養時所不能忽略的重要基礎。

終身微學習電子報第2期圖片0203-2

↑回目錄


焦點話題

探訪臺北民主政治景點

轉眼又到了4年一次的總統大選,臺灣民主政治發展至今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是由好幾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累積而來,遍及臺灣每個大小城市,本期資訊站將為您介紹幾個位在臺北的民主政治相關景點,在我們享受現代民主自由的同時,不妨抽空造訪這些景點,穿越時空去了解民主運動的歷史軌跡。
   
228國家紀念館
臺北228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228事件發生50週年時正式開館。設立宗旨在求公布史料,安慰受難者家屬,希望透過興建紀念館的方式,讓臺灣人民走出228陰影。2樓為主要參觀空間,分為幾個區域:228事件的常態展區、特展區、多媒體小展區、閱讀室、受難者資料查詢區。
 

228紀念館外觀外牆放置受難者照片及資料228紀念館戶外展示區悼念牆,繫滿臺灣民眾對和平的期望
左圖:228紀念館外觀
中圖:外牆放置受難者照片及資料
右圖:228紀念館戶外展示區悼念牆,繫滿臺灣民眾對和平的期望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春節、選舉日即公告假日除外)
電話:(02)23326228
***免費參觀***
◎交通方式
公車
1(低)、204(低)、630(低)於「建國中學」站下車。
捷運
至中正紀念堂站下車,由1、2號出口,往回走至南海路口,沿南海路步行約10分鐘,過重慶南路2段即可抵達。

蔣渭水紀念公園
蔣渭水紀念公園原為「錦西公園」,位於錦西街與興城街的交叉口,面積計5,060平方公尺,為大同區面積最大之鄰里公園。
蔣渭水(1891-1931),出生於臺灣宜蘭,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他創辦臺灣人的第一份報紙《台灣民報》,更創設大安醫院、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等…,是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的領袖之一。
建築之紀念牌樓外觀設計係仿巴洛克建築風格,兩側立柱則嵌入書法家潘慶忠先生所書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標語,整體景觀莊嚴肅穆,足以彰顯紀念意義。

蔣渭水紀念公園-1蔣渭水紀念公園-3
蔣渭水紀念公園-2蔣渭水紀念公園-4
左下圖:紀念碑兩側立柱嵌入書法家潘慶忠先生所書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標語
右下圖:紀念牌樓外觀設計係仿巴洛克建築風格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錦西街51號
開放時間:自由
***免費參觀***
◎交通方式
捷運
至雙連站下車,2號出口步行10分鐘

靜修女中
靜修女中位於大同區寧夏路上,是一所私立中學,首任校長為西班牙人,因此建築外觀具西班牙風格,位於學校大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上面解說此地為台灣文化協會的創始地。

台灣文化協會為日治時期影響臺灣最大的啟蒙運動組織,初期文化協會的活動有:發報會刊、舉辦講習會、開辦夏季學校、文化演講、電影巡迴放映等…。
文化協會雖標榜「助長臺灣文化發展」的目標,但最終目標是要喚起臺灣人的政治覺醒,所以文化協會除推展文化之外,也積極推動政治與社會運動。

靜修女中-1靜修女中-2
左圖:校門口牌子說明此地為「台灣文化協會」創始地
右圖:學校建築外觀具西班牙風格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59號
開放時間:內部不開放對外參觀
◎交通方式
捷運
至雙連站下車,2號出口出站後,延民生西路直走,於寧夏路右轉,步行約9分鐘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原為日治時期的宿舍,1953年蔡瑞月女士在這裡創立了蔡瑞月舞蹈社,舞蹈社經歷許多政治干預,更面臨拆遷風波,後來於1999年列為市定古蹟,又經歷無名火燒毀及重建即為今日所見之外觀。

蔡瑞月女士為臺灣現代舞之母,臺南第二高等女校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於1946年返臺,積極從事舞蹈創作與演出,之後與作家雷石榆結婚。因其夫被指控為匪諜,蔡瑞月也隨之被指控與匪諜聯繫,於是遭受3年牢獄之災,然而她在獄中仍不忘對跳舞的熱情,教導獄友舞蹈,出獄後更全心投入舞蹈創作與教學,其代表作有《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死與少女》……等,500多支現代舞創作。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1蔡瑞月舞蹈研究社-2
遭無名火燒毀後重建的舞蹈社仍保留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48巷1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7:00(餐廳10:00至23:00),每週一休館(餐廳除外)
電話:(02)2523-7574(館舍) (02)2523-3645(餐廳)
◎交通方式
捷運
至雙連站1號出口,沿民生西路至中山北路右轉,步行約5分鐘

殷海光故居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18巷16弄內,1945年所建,為日治時期臺大宿舍群。殷海光先生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居來臺,一方面在臺北帝國大學(現臺灣大學)哲學系授課,另一方面為《自由中國》雜誌撰寫政論文章,以文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對臺灣後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代表作有《海耶客和他的思想》、《思想與方法》、《邏輯新引》……等。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此故居為市定古蹟,裡面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
 

殷海光故居-1殷海光故居-3
殷海光故居-2殷海光故居-4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靜謐的小巷內,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此故居為市定
古蹟,裡面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開放時間:週二、四、六11:00-17:00,週三、五13:00-17:00。週日及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如有異動,以臉書粉絲團及現場公告為主
電話:(02)2364-5310
***免費參觀***
◎交通方式
捷運
至古亭站下車,5號出口出站,延和平東路直走,至泰順街右轉,於溫州街18巷肉舖左轉,步行約20分鐘
至台電大樓站下車,3號出口出站,師大路直走,右轉至泰順街,步行約15分鐘

馬場町紀念公園
馬場町在日治時期,主要是作為軍事訓練的「台北練兵場」,用來操練士兵和騎兵之處,當時練兵場也作機場使用,到了戒嚴時期,則成為槍決被疑似共產黨、匪諜與政治犯的刑場,到了80年代,這裡成了跑馬場,飼養馬匹也訓練馬術人員,直到1998年才規劃為紀念公園,於2000年落成。

馬場町紀念公園內聳立著一塚土丘,土丘前的碑文寫著:「一九五O年代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在戒嚴時期被逮捕,並在這馬場町土丘附近槍決死亡。現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歷史事蹟,特為保存馬場町刑場土丘,追悼千萬個在臺灣犧牲的英魂,並供後來者憑弔及瞻仰。」
 

馬場町紀念公園-1馬場町紀念公園-2
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歷史事蹟,特保留土丘,追悼千萬個在臺灣犧牲的英魂

◎參觀資訊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水源路及青年路口
開放時間:自由
◎交通方式
公車
搭乘公車204至華中河濱公園(一)站,或12、532、630、藍29至長泰街口站下車即可達


參考資料:臺北後花園網站、臺北旅遊網、自由背包客/吳易蓁、臺北228紀念館網站

↑回目錄


線上書城

公民政治-線上電子好書推薦

●台灣雲端書庫@臺北市立圖書館
路徑:北市圖首頁>推薦服務-電子資源>電子書> 台灣雲端書庫@臺北市立圖書館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首頁:https://isearch.tpml.edu.tw/)
使用地點:不限館內
輔助說明:http://lib.ebookservice.tw/tp/#guide

台灣雲端書庫@臺北市立圖書館


激與盪──台北危機處理「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
激與盪──台北危機處理「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
作者:邵正興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8
最近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再度登上話題焦點,本書分述「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之提出及其背景,並比較兩次危機處理之異同,更能令人深入了解兩次事件之始末與處理。此外,本書透過訪談,也獲得了部分坊間尚未公開的資料,是本實用的參考書。
 

巷仔口社會學
巷仔口社會學
作者:王宏仁等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年:2014
「巷仔口社會學」這個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內,吸引了2.1萬位FB粉絲,網頁的點擊次數也高達180萬次。本書收錄數篇人氣較高的文章集結成冊,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臺灣社會現象,以淺顯易懂的文筆分析背後複雜的結構因素。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作者:陳翠蓮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年:2013
本書收錄臺灣民主運動的歷史背景,一共分為三卷:卷一為政治的夢想,卷二為政治的挫敗,卷三為民主的浪潮,本書目的為帶領讀者透過了解臺灣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面對過去,明瞭歷史並非必然,也得以在面對未來時不致失去信心。


社情漫畫:公民的肥皂箱
社情漫畫:公民的肥皂箱
作者:阿強等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年:2012
11組來自各行各業的創作人,他們不是社運分子,但就跟一般公民一樣,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一些議題、現象有「意見」或感到憤怒。他們把對於臺灣現況的觀察與不滿,用畫筆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的景象,希望用更直接、更易懂的方式,和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一同思考、一起討論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而這些狀況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生活。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
路徑:北市圖首頁>推薦服務-電子資源>電子書>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首頁:http://isearch.tpml.edu.tw/)
使用地點:不限館內
輔助說明:http://www.hyread.com.tw/hyreadnew/beginner/beginner_function.jsp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



政治科學論叢
政治科學論叢

刊期:季刊
ISSN:1018-3892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本刊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發行之學術期刊,創刊於1990年3月,以刊載政治學相關中文學術論文為主。
 

公共事務評論
公共事務評論
刊期:半年刊
ISSN:1608-9456
出版單位: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學會
刊載出版台灣各地與兩岸相接之轉型發展中各個公共領域課題事務之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包括城鎮發展、產業轉型、科技創新、政府效能、環境生態、醫療衛生、社會參與、媒體傳播、安全秩序、與跨域合作等。學術研究以實證與案例為主,實務經驗尤重協商治理等體制建構與聯結。
 

臺灣政治學刊
臺灣政治學刊
刊期:半年刊
ISSN:1027-0221
出版單位:臺灣政治學會
刊載未發表過且具有原創性和理論性的政治研究論文,另有政治思想、比較政治、國際關係、公共政策與行政、文獻評議等內容。
 

選舉研究
選舉研究
刊期:半年刊
ISSN:1025-7551
出版單位:政治大學

本刊為TSSCI期刊,刊載與選舉相關之學術論文。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刊期:半年刊
ISSN:1684-5153
出版單位: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編輯委員會
本刊為一份以政治社會哲學為主,並旁及相關領域的學術刊物,內容包含傳統政治思想、法哲學、倫理學與社會學說的研究,以及對當前公共事務進行的批判性討論。
 

台灣社會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
刊期:季刊
ISSN:1021-9528
出版單位: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本刊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進行研究討論。出版單位堅持學術論述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而非學究的冥想,因此各期討論主題皆涉及台灣關鍵的社會現實與矛盾,包括民主化、分配政治、全球化、移民/工、階級、性別、國族……等等。
 

↑回目錄


咱來讀冊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QRCode
◆作者:格雷伯 (Graeber, David)
◆出版社:商周
◆出版年:2014年
◆ISBN:9789862726075
◆定價:380元
◆索書號:571.609 4712

為什麼上街頭?
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書摘/鄧耀華 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本書作者大衛.格雷伯以「占領華爾街」發起人之一的角度,詳實觀察了華爾街占領行動的始末,並分析這場行動之所以引發的原因,及其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本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序幕即將展開:?述作者1994年以來參與社會運動回顧,2011年7月從英倫回到紐約後,與各界籌備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細節及當天實際狀況。
第二章‧占領行動為什麼可行:敘述受美國大環境的影響,失業人口增加,和大學畢業生窮困潦倒,使得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有各種理由憤怒不平。
第三章‧暴民開始思考與講理:敘述美國式民主的演進過程,以及無政府主義者對於民主政治的看法。
第四章‧改變如何發生: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人民們必須創造空間,讓自己能夠真誠地遵守講理與妥協的原則,以彈性與具巧思的反制力量對抗。
第五章‧尚待破除的魔咒:敘述社會運動的目的,並不是要顛覆掉一切既有的體制,而是不斷擴張自由的範圍,直到它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

 

↑回目錄


咱來讀冊
進擊的社會學家THE ENGAGED SOCIOLGIST 進擊的社會學家THE ENGAGED SOCIOLGISTQRCode

◆作者:凱薩琳(Kathleen Odell Korgen)

◆出版社:群學
◆出版年:2014年
◆ISBN:9789866525872
◆定價:380元
◆索書號:540 2447
 

進擊的社會學家
THE ENGAGED SOCIOLGIST

書摘/鄧耀華 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本書旨在培養讀者的「社會學之眼」,以獨特的視角觀看社會,察覺常遭忽略的現象,辨識出日常事件中各種運作模式的關聯性。而當我們把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連接起來,讓個人生活銜接上周遭社會發生之事,便是在使用「社會學的想像」。

本書介紹社會學的兩個核心重點: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使社會變得更好。作者特別著重將我們在一般課堂上會學到的社會學知識,如族群、階級、性別、文化、制度……等,與實際的公民參與結合起來,例如,調查系服與血汗工廠的關聯、探討公平貿易產品是否值得較高價格、分析中學教科書裡隱藏的價值觀、觀察玩具店針對不同性別孩童的行銷手法等。

本書也運用腦力激盪來討論社會問題,如「假設餘生都從事低薪工作,生活將是何種樣貌?」「若告訴父母自己將與外國人結婚,他們會說些什麼?」「男性總統或女性總統,誰能讓你感到比較安心?為什麼?」「如果沒有這種家庭制度,社會將有何不同?」等,以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來思考,並與社會學結合,進而培養現代公民應有的社會及政治素養。

↑回目錄


咱來讀冊

 

二十世紀台灣民主大事寫真
二十世紀台灣民主大事寫真

◆作者:柏楊
◆出版社:人權教育基金會
◆ISBN:9579895740
◆定價:300元
◆索書號:733.286 4646

二十世紀台灣民主大事寫真QRCode詳細書目

簡介
全書記載臺灣20世紀所發生的民主與人權歷史,以200多張圖片配合解說,依年代排序,清楚易讀。
 

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
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
◆作者:吳易蓁,吳易叡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
◆ISBN:9789862940662
◆定價:380元
◆索書號:733.6 2664


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QRCode
詳細書目

簡介
本書介紹幾個有關臺灣民主政治重要事件發生的地點,作者以輕鬆的文筆帶領讀者認識這塊土地所發生的大小事,是一本旅行時可以隨身帶著邊玩邊學習的好課本。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