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6期

本期內容一覽

 
焦點話題

城市閱讀空間

撰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臺北市各區的市立圖書館,還有位於鬧區地下街的無人管理的智慧圖書館,都是可以提供市民安靜閱讀的環境。還有許多大學內、宗教場所,也提供了安靜閱讀的空間。到了這些場域,您會發現專心的人臉上浮出的表情,是十分認真的『美』。

認真的表情有兩種,一種是專注在工作上,那是一種熱情的付出,有時那種力量非常的驚人,但是一個人專心在閱讀上,那是一種學習,一種能量的輸入,看到這樣的表情,我覺得十分溫馨而沒有壓力,在這些閱讀的場域,都可以感受到富足的能量。

除了公共的閱讀場域,我想要推薦幾個私人的圖書館空間,在不同的裝潢下閱讀,會有不同的滿足。

 

◎Boven 雜誌圖書館

Boven 雜誌圖書館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1段107巷5弄18號B1
營業時間:每日 12:00-22:00
收費模式:非會員一日300元

 

滿滿的雜誌,中日英文俱足,都是近幾年熱門的雜誌,若長期訂閱閱讀設計、時尚、編輯雜誌,需要一筆相當的金額,省下這些費用,每個月來此閱讀,十分划算!不僅如此,比較不容易訂閱到的日、英文雜誌,也十分充足,東區是流行時尚的集散中心,而 Boven 雜誌圖書館,算是與世界同步的文化中心吧!

雜誌、期刊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呢?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大量複製聖經之後,期刊就開始流行!我常會想以前歐洲的期刊,會有這樣的地方讓大眾閱讀嗎?如今圖書館從貴族的收藏演變為公共性質,走入一家雜誌圖書館,平民化的價格,卻有如同歐洲貴族的服務。

在這裡經常遇到自由工作者,或是蒐集資料,或是拿起筆電寫作,若我有無限的預算,也想把自己家裡布置成這樣的工作環境。

整個牆面滿滿的都是近幾年熱門的雜誌
整個牆面滿滿的都是近幾年熱門的雜誌

◎行冊 walkingbook 三樓書房

行冊 walkingbook 三樓書房
地址:臺北市延平北路2段33號
營業時間:每日 12:00-20:00
收費模式:4小時內200元,一日300元
 

平日也很多人來用餐的餐廳,很有心的規劃了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走上三樓,經常就我一個人在這裡奢侈的享受這樣的空間,我喜歡在木作的封閉空間內思考,雖然延平北路公車眾多,但是聲音大多被隔絕在戶外,在這裡聽著歌劇,彷彿回到 1930 年代的大稻埕咖啡館,當年很多年輕的臺灣讀書人,懷抱著想要去東京留學的夢想。

蔣渭水在這裡開設了大安醫院,也創立了台灣民報,為了突破報紙被警察查禁,在東京登記發行印刷後,再運送來臺灣,我懷想著這群人,是不是在我現在的位置,討論著發行的策略呢?(蔣渭水過世後,這棟樓有重新蓋過,目前是四層樓的老公寓)

安靜的閱讀氛圍是閱讀愛好者奢侈的享受空間
安靜的閱讀氛圍是閱讀愛好者奢侈的享受空間

 

◎真書軒 The Jen Library

真書軒 The Jen Library
地址:臺北市信義路3段59號2樓 (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6號出口)
營業時間:每日 10:00-19:00
收費模式:點餐或飲料

 

有這樣的大木桌可以工作,面對著大安森林公園,看到很多很多的市民在公園內運動休閒,我在真書軒的落地窗內拿出了電腦工作,卻不時的注意旁邊的書架,一落專門是建築的書籍,很多原文書,大部頭的藝術書籍,每一本書都想細細的品味,大廳的架上有一本厚重巨大的大書,光是翻閱這樣一本書,到此喝一杯咖啡就值回票價了。

颱風剛走的午後,天空清楚的可以看到新店的山頭,樹木仍然搖曳著,我望著信義路上往來的公車,在1960年代,路中間有一排二手書店,還販賣字畫。對面的森林公園,在 1970年代起,體育館作為出版社回頭書書展的地方。

真書軒經常舉辦藝術展覽,若不搭乘電梯,緩慢的走樓梯上來,也可以看到許多畫作。

大片落地窗可以眺望大安森林公園
大片落地窗可以眺望大安森林公園

大約在 1980至1990年代,臺北市流行一種補習班經營的K書中心,一格格的書桌、檯燈,隔音良好,若有課業上的問題也可以去問老師,這樣的讀書環境在多元升學環境中已經消失,後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網路咖啡館,提供電腦連線遊戲給年輕人玩樂,失去了閱讀場域的意義。

以上這幾間以圖書館型態經營的空間,雖然有的依照使用時間收費方式,但大都還要依靠其他的收入來支撐經營。在這樣的空間內閱讀,有別於公家的圖書館的裝潢,導入了空間美學概念,燈光美氣氛佳,在閒暇之餘,更能夠讀到不同的雜誌、書籍,十分划算。

 

作者簡介
水瓶子是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的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 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與美好時光。 著有《台北閱讀空間》、《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我的書店時光》、《台北咖啡時光》《台北小散步》、《台北咖啡印象》、《在城市的彼端,我站著》等。旅行與藝術寫作、導覽講座,城市觀點與論述。目前擔任青田七六文化長職務,參與臺北市各類的導覽活動。

 

↑回目錄


焦點話題

臺北,在聲景中甦醒

撰文/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自然野地錄音師 范欽慧

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在發聲,卻誰也聽不下誰的時代,我是這麼認為。

奇妙的是,全世界目前居然不約而同的推動各種關於「傾聽」的運動,很多人突然發現原來聆聽是需要學習的。

生命,在聲音中串連。我們隨之沈浮,除非聽覺有問題,否則無時無刻不活在聲音當中,但是會仔細傾聽周圍聲音的人是何等稀少。偶而,在某個瞬間,你意識到當下隱約而來的線索…一陣悠揚的音樂傳來,接著列車風馳入站,在簡短的催促聲中大門開啟,乘客魚貫上車,接著關上門又是另一種「提醒音效」,這段典型的聲景是目前臺北人所熟悉的背景,我在許多演講中,單純把這樣的聲音放給大家聽,每一個人都可清楚指認背後的情節,證明了聲音是有記憶的,而且絕對在地經驗,然而這算是比較新的檔案....十年前的臺北還沒有這樣的聽音環境,其實構築這些世界的聲景元素,正反映了特地時空的科技與選擇.....

今年十月,我首次把聲景(soundscape)的主題,結合了音樂,搬上了國家音樂廳的殿堂中,製作了一場稱作:「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的音樂會。音樂會一開場,在一片漆黑中,全部聽眾都聽見了我在太平山所收錄的天籟,我特別用了一段文字來揭示著這場音樂會的主題:「寂靜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是一個夢想的實踐,多少年我在野地所聆聽的自然聲景,竟能有此機緣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寂靜氛圍。很多人問我,臺北還有所謂的「寂靜」嗎?

事實上,臺北不但有寂靜,而且存在於很多角落與環境中。特別是在各種喧譁之後,收攤打烊的夜市、從大馬路轉進小巷子、日出前的公園…寂靜成了一種對照,而不是絕對音量的狀態,似乎一切都銷聲匿跡時,才是寂靜的開始,在某種感受的層次上,這是孤單,但是臺北人不愛孤單。在每一個地方都要有音樂陪伴,餐廳、店舖、計程車、公車.....每到一個不同的空間都要有聲音存在,回到家,客廳要有電視聲響才能安定下來。因此許多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躁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短,我相信跟他們身處的聲音環境,有很多的關係。

於是,如何「傾聽聲音」,成了一種訓練課程。主要是讓孩子學習善用自己的感官,學習如何保護耳朵,當然最重的是,要逐漸打開耳朵,打開心,慢慢建構出一種態度與價值,學會等待、同理、包容、尊重。

對我個人而言,因為長期收錄大自然的聲音,我已經習慣先用耳朵去聆聽環境,當然,我對自然聲音有更多的辨識能力,因此我可以清楚察覺環境當中,此刻有什麼鳥在附近活動,這帶給我很多的樂趣,但是也帶給我很多困擾,因為身處滾滾紅塵中,那些呼嘯來去的車流聲讓我非常焦慮,總會習慣性的關上耳朵。

但是這幾年來,我也開始領會一種不同的傾聽方式,也就是聽見城市發展的脈絡,包括怎麼去聽這座城市的生、老、病、死。同時也試著去尋找一些已經消失的聲景,希望能慢慢建構回來,比如一些埋在馬路下的舊河道,過去是灌溉水道,讓它重見天日,繼續傳唱昔日流水的淙淙旋律。

我慢慢學習去聆聽這座城市公園的獨特聲景,包括自然、人文,甚至它的在地聲景個性,比如青年公園中的老人聲景,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池水鳥聲景…我們聽著聽著,逐漸了解原來聲景可以呈現的內容如此多樣又繽紛,慢慢的,我也開始重新去尋找臺北最在地的聲景,在巷弄間,在市井小民的生活圈中,在商業快速的城市節奏裡,一段段獨特的情調旋律,四處悠然傳響,讓臺北充滿魅力。

原來,聲音可以連結過去,也可以連結未來。許多人問我,你可不可選出最有代表性的臺北聲景,或是你最推薦的臺北聲景。我也會問對方,那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很多人一時間都搭不上腔。因為腦海中搜尋不到任何資料庫。於是,我邀請他試著把眼睛閉起來,和我一起聆聽…一分鐘之後,我才問他:「此刻你所身處的臺北聲景,你喜歡嗎?」

臺北,在聲景中甦醒

 

↑回目錄


焦點話題

臺北史蹟之美

撰文/「天行學堂」臺灣傳統建築、文化史蹟解說活動講師 鄭勝吉


隨著人民素質的提升,國人關心的不再單單只是經濟、政治等議題,文化相關的內容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連帶地,也帶動了國人不同的休閒活動。近年,關心臺灣在地文化、保護文化資產的風潮漸起,「城市小旅行」成了許多人假日的選擇。這樣的輕簡素樸風所帶來的,除了悠閒的散步城市中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外,更多人透過適當的行程規劃設計,得以深層的認識特定議題的內容,而其中的熱點之一就是「文化史蹟」。

古老的文化史蹟,雖然常是默默矗立的建築硬體,卻是靜靜的在鋪陳著動人的故事;其中有人物、歷史、工藝技術、藝術等諸多的內容,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急功好義坊(中正區)

都市的開發與改變是讓許多史蹟消失或遷移的主要因素,原來矗立於清代西門街(今衡陽路)上的「急功好義坊」,於日治時期被遷移到二二八公園中。此為洪騰雲先生因為捐建考棚嘉惠學子而受到表揚,而有了牌坊的建立。透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可以學習到牌坊的建築、建造的成因,認識到洪騰雲先生與其後人的事蹟,也可以了解到日治時期城內的改變、許多清代建築的消失…等等。

建於西元1888年的急功好義坊
建於西元1888年的急功好義坊


◎大龍峒保安宮(大同區)

保安宮近年來經營得有聲有色,受到不少人的關注,也常是觀光客參訪的重點之一。民國八十年代的大整修,得到聯合國的文化資產保存獎項並受到國際關注。

許多好手藝的匠師成就了這華美的建築,屋頂上舞動著各種戲碼的剪黏、交趾陶;講述著忠孝節義故事的精緻彩繪;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等故事情節,透過師傅的好手藝在木雕上持續上演著,正等著您來仔細欣賞。當然,廟裡沉靜的空間氛圍,也很適合來這裡坐坐、放鬆心情或是靜靜感受!

昂揚天際的交趾陶與剪黏作品
昂揚天際的交趾陶與剪黏作品

 
精美的壁畫作品,潘麗水先生繪製的花木蘭代父從軍
精美的壁畫作品,
潘麗水先生繪製的花木蘭代父從軍
保安宮內精美的木雕作品
保安宮內精美的木雕作品


◎中山堂(中正區)

這幢建築的身上有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文故事:蔣中正先生、國民大會、臺灣光復、民歌演唱等,是許多人的歷史記憶!中山堂的興建也讓原來大群的清代官署建築消失了,如布政使司衙門、欽差行臺等建築群,那又是另一段值得我們去了解的歷史!

設計者井手薰先生在臺北地區留有多件具有現代風格的作品,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臺灣藝術教育館(原建功神社)、行政院,他也是在臺任職時間相當長的總督府官員,對日治時期的臺灣建築有一定的影響,作品中有不少創意構思值得有興趣者進一步探究。

中山堂牆面立面細部
  中山堂牆面立面細部
中山堂雅致的內部空間
中山堂雅致的內部空間


◎芝山岩惠濟宮(士林區)

士林的芝山岩素以遺址、生態特性為人所熟知,它與地方的歷史發展都有著相當的關聯性,山上的芝山岩惠濟宮也不例外!此廟是由昔日的惠濟宮、芝山寺、文昌宮合併而來,雖然歷經整修、改築變成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仍然留有老一輩匠師的精彩作品:門神彩繪、交趾陶、木雕等。

廟側的懷古園除了新置的物件外,還留有前清道光、嘉慶以至大正年間的許多石柱及二方重要的古碑。芝山公園的環山步道也是附近居民休閒、運動的好場所。邀您有空試試百二崁登山石梯,欣賞豐富的植物生態。

與芝山寺、文昌宮合併而來的芝山岩惠濟宮
與芝山寺、文昌宮合併而來的芝山岩惠濟宮

惠濟宮入口古樸的門神
惠濟宮入口古樸的門神


◎艋舺龍山寺(萬華區)

「一府、二鹿、三艋舺」,萬華的古老文化風華相信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而「龍山寺」則是重要的核心,諸多的人事興衰都與它脫離不了關係。目前所見的廟貌,主要肇立於1920年代,是出自於泉州的王益順先生與他帶領的團隊之佳作,當然也有後來的異動,如:戰後重建的正殿。

因為它的重要地位,在每次的修築都禮聘知名匠師負責,得以留下許多優秀的作品。即使歲月的風霜加身,也未減其風華,如洪坤福師徒的交趾、剪黏;惠安匠師的壁面精彩石雕、雕花柱及多位彩繪師的作品、木雕佳作……等。

 

藍天下狄青正為我們上演一齣好戲─褪色的交趾陶依舊動人
藍天下狄青正為我們上演一齣好戲─
褪色的交趾陶依舊動人
嬌陽下的艋舺龍山寺
嬌陽下的艋舺龍山寺

正殿壯麗的石雕柱群
正殿壯麗的石雕柱群

透過以上幾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史蹟介紹,除了分享這些史蹟的文化特色外,更期盼諸多在我們身邊的史蹟與地方文化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而不只是逛街散步而已。特別是充滿著傳統文化內涵的寺廟、宗祠等史蹟,透過匠師手藝傳承著諸多傳統文化內涵,一幢幢就像是民間博物館、美術館,值得我們更深層的去欣賞與探究!

您是不是準備好了,規劃幾趟城市小旅行,來走讀臺北的文化史蹟呢?誠摯地邀請您一同來體會探索!

↑回目錄


延伸閱讀

臺北,富錦街─綠蔭中的老社區

以民生圓環為中心的民生社區,早期是美軍示範社區,靜靜地座落在這城市的東北角,在繁忙的臺北都市中自成一格,保持著自在與從容,近幾年來特色咖啡館及風格店家紛紛進駐,形成老社區與新店家的交融,但仍不破壞原本的社區氛圍,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在悠閒無事的午後,不妨到此處散步,享受一下這裡的綠意度過一個愜意的下午吧!

 

被綠樹林蔭包圍的富錦街1

被綠樹林蔭包圍的富錦街2 被綠樹林蔭包圍的富錦街3

◎被綠樹林蔭包圍的富錦街,環境清幽迷人,是臺北少見的街區風景

 

店家以我家院子的概念設計1 店家以我家院子的概念設計2

◎店家以歡迎到我家院子坐坐的設計概念,自然的將商店融入住宅區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1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4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2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5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3 富錦街上的風格小店及咖啡店6
  ◎轉角遇見設計,富錦街上有許多風格小店及咖啡店,這裡的招牌沒有誇張的色彩及炫目的燈光,靜靜的隱藏在綠意中等著人們前來拜訪
 

* * *

◎有積木拼接的、鑄鐵的、陶瓷彩繪的…各種創意門牌,表現出社區居民對居家美學的重視

 

◎周邊地圖

周邊地圖

↑回目錄


線上書城

城市美學-線上電子好書推薦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路徑:北市圖首頁>推薦服務-電子資源>電子書>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首頁:http://isearch.tpml.edu.tw/)
使用地點:不限館內
輔助說明:http://tpml.ebook.hyread.com.tw/resource/userGuide_tpml.pdf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如何培養美感:落實台灣生活美學第一本
如何培養美感:落實台灣生活美學第一本
作者:漢寶德
出版社:聯經
出版年:2010
生活裡的事物都有美的地方,但卻常常為人所忽視,因此本書作者教人培養美感、學習美感,讓生活中的美學落實在各個地方,而不落於空談。美,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有了美感,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早已被美麗所包圍!
 


在時光走廊遇見巴黎

在時光走廊遇見巴黎
作者:廖仁義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2011
巴黎,乃是眾所周知的藝術之都,它的唯美和浪漫一直為許多旅人所嚮往。本書作者久居巴黎,他用深厚的素養和獨特的美學眼光,介紹巴黎各時期的文化據點,使你不只能認識巴黎的美,更能體驗到這座城市所潛藏的歷史韻味。
 


吳東龍?東京設計生活100+
吳東龍?東京設計生活100+
作者:吳東龍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年:2012
提到東京,可不能只有廣為人知的鐵塔和迪士尼樂園,四處都充斥著設計感的東京,是最適合你豐富美感、激發創意思維的所在。本書從食衣住行育樂等角度介紹東京,引領你一同感受設計的溫度與美好。
 


綠色交通:慢活.友善.永續

綠色交通:慢活.友善.永續
作者:張學孔, 張馨文, 陳雅雯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年:2013
科技的發展連帶地破壞了地球的環境,因此環保成為現今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其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式,則是改善環境的主要目標。本書闡述「綠色交通」的概念,期能以節能又不失便捷的方式,打造一座座低碳宜居的城市。
 


魅力城市:七大世界創意之都的智慧與人文力量

魅力城市:七大世界創意之都的智慧與人文力量
作者:林月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4
城市所散發出的魅力,象徵著當地人民所集結的智慧和風格。本書以七個城市為例並介紹,歸納其成功塑造城市特色的共通要素,其中除了政府的扶植,更需居民、企業與各類組織的協力,用團結的向心力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
 


城市輕哲學:101個時尚生活小旅行
城市輕哲學:101個時尚生活小旅行
作者:李淳朴
出版社:上奇時代
出版年:2012
旅行所能帶來的不只是眼界的開拓,更是身心的放鬆,每個城市都有其獨具的特色,有人文之美、有自然之奇、也有都市之樂,本書作者在各城市的阡陌裡尋找時尚、品味生活,帶領著你一起體驗古老與現代、體驗全世界。
 


暈在城市的韻律中
暈在城市的韻律中
作者:沈秀臻
出版社:中華利氏學社
出版年:2013
生活在忙亂中,總會無暇顧及周遭的環境,尤其是我們俯仰於其間的這座城市。本書以浪漫的筆法將城市喻為詩篇、也喻為孤島,它暗藏著美麗卻不易為人所發覺,並論及臺灣特有的建築風格,與你一同思索這個島嶼的空間文化。
 


京都町屋日和:漫遊京咖啡.美食.小舖與旅宿,沉浸老屋時光
京都町屋日和:漫遊京咖啡.美食.小舖與旅宿,沉浸老屋時光
作者:TRAVELER Luxe旅人誌編輯室
出版社:墨刻
出版年:2015
京都是座古老的城市,想當然耳地擁有許多富含韻味的老房屋。本書由飲、食、居、遊四個主題介紹京都裡被再造利用的老屋,帶你感受橫跨古老與現代的京都風韻、也帶你領略京都生活裡的溫度與悠然。
 


英語島 [ISSUE 33]:捷運 發現一座城市
英語島 [ISSUE 33]:捷運 發現一座城市
作者:英語島編輯室
出版社:世界公民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6
捷運不只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用來認識一座城市的最好管道。這期的專題就是介紹各個國家別具特色的捷運,捷運的設計、文化、風景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真實樣貌,快乘著捷運一同來探索城市之美吧!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作者:李志銘
出版社:聯經
出版年:2013
本書作者為金鼎獎得主,以老聲音結合市景,喚起大家對舊時代的城市印象,從音樂出發去回憶,聽遍城市的變遷與轉換,並以聲音景觀解讀城市文化。想避離嘈雜紛亂並躲回那個悠揚樂聲象徵的美好歲月嗎?一同來傾聽城市吧!
 


圖說清代台北城
圖說清代台北城
作者:徐逸鴻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年:2011
想知道臺北城的演變嗎?想知道臺北城在清代也曾繁華如今日嗎?本書以史料作為基礎,並輔以細緻手繪圖,帶你綜觀臺北的歷史沿革,從選址、籌畫、開工到完工,一同瞭解清代建設臺北城的大小事!
 

臺北小散步

臺北小散步
作者:水瓶子
出版社:城邦
出版年:2011
臺北,總是給人現代化、繁華、熱鬧的印象,但在其中生活久了就會發現,在很多地方仍舊保留著文化歷史演進的軌跡。本書分為六個散步主題,代表著臺北不同的樣貌,翻開書扉跟著作者的導覽,與作者一起漫步在這座精彩的城市裡吧!

 
 

●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平臺
路徑:北市圖首頁>推薦服務-電子資源>電子書>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電子書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首頁:http://isearch.tpml.edu.tw/)
使用地點:不限館內
輔助說明:http://www.airitibooks.com/Other/Newbie?NewbieType=5

 

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平臺


單車好城市
單車好城市
作者:林胤宏
出版社: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貓頭鷹出版事業部
出版年:2011
近年單車風潮盛行,除了健康身心,更是休閒放鬆的絕佳運動。本書介紹外國城市中的單車規劃,並對比我國的街道設置與交通環境,期能創造一個完整的單車系統,與讀者們一同打造安全且適宜的單車城市。


資料來源:凌網HyRead電子書、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

↑回目錄


咱來讀冊

老屋顏老屋顏QRCode

◆作者:辛永勝;楊朝景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年:2015年
◆ISBN:9789865722456
◆定價:399元
◆索書號:928.33 0037

老屋顏
書摘/編輯小組

房屋,是人類運用智慧建造,以利遮風避雨的龐然大物。房屋的建造方式和構成素材,分別有著不同的式樣、類型和功能,土厝、平房、磚屋、大廈、透天厝、摩天大樓…等等,而除了講求堅固與耐用,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房屋的美感也逐漸受到重視,建築風格因造型設計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近年來人口數量的成長及產業型態的轉變,使堅固耐用、並能夠同時容納眾多人口的摩天高樓,取代傳統三合院及平房成為新的居住型態,但欣賞和研究老屋子的風潮卻不減反增。房屋的建築形制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老屋子中蘊含著人類的歷史進程,無論窗戶、磁磚、瓦片、地板、牆垣或其他建築元素,皆能表彰時代的特殊意義。

本書的二位作者用實地尋訪的方式,訪遍臺灣各地的特色老屋,平實的文字、細膩的敘述,搭配上該房屋各個視角的照片,讓讀者身歷其境,彷彿自己也走了一趟老屋之旅。尤其在舊建築漸漸消逝的今日,老屋子的價值更是可貴,它們或有著深刻的故事、或藏著建築者的理念、或承著舊時代的夢想,老屋子的溫暖回憶和精緻藝術,絕對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回目錄


咱來讀冊

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QRCode
◆作者:游常山;李憲章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年:2015年
◆ISBN:9789863231127
◆定價:330元
◆索書號:545.0933/101 3892

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由民選的高玉樹市長轉為首任官派市長,在其就任後的第一屆第一次市議會中,通過「民生東路新社區占地35萬坪,可建8千戶,容納4萬5千人」的決議,開啟了臺北市的「田園城市」計畫。

社區最初規劃只有莊敬、三民新益、富錦、新東、富泰、介壽、精忠、東昌、東榮等10個里,公共空間以綠地連接起來,區內共有17座大小不一的公園,綠地面積的比例獨步全國,每一里都有公園,最小巷道寬超過6公尺,整體街道採「田」字型,路上都有高大的喬木當路樹,綠意盎然,清幽迷人。

本書除推薦序及導讀外,共分為11章:1公教住宅~入口玄關,2航空社區巷弄~敦化北路以東,3富錦街~林蔭大道的美學、文創小店、咖啡店,4靜安巷弄~中央公園…等,分別介紹社區的歷史演變及故事。

書後附有相關地標及商家一覽,圖文並茂,極具可讀性。

↑回目錄


咱來讀冊

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QRCode
◆作者:塚本由晴;能作文德
    蔡青雯譯
◆出版社:臉譜
◆出版年:2014年
◆ISBN:9789862353868
◆定價:499元
◆索書號:441.568 4556
 


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

書摘/編輯小組

窗是建築必備的元件,它能讓陽光灑入、讓涼風透進,也是室內與屋外能夠彼此望見卻又有所領域區隔的界線。窗戶是生活中如此常見而實用的物件,因此很少人會思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和理論,它的型態其實承載著人類的文明發展,也表彰著氣候的差異,窗不僅僅是一樣工具,更是一條迅速了解社會人文的通道。

本書用「系譜」、「制度」與「生產」來介紹各地的窗。「系譜」是指街景形成過程中窗型的改變;「制度」是指窗戶的樣貌與形式;而「生產」顧名思義,則為窗戶的製作技術與體制。雖然主軸為介紹窗,但再輔以世界各地現時與過去窗戶的清晰照片,仿佛也置身於當地走覽了一遭該地的街景,各地窗景大相逕庭,有些五顏六色、有些整齊劃一、有些樸實無華、有些材質特殊,共通點則是皆反應出了當地的民情和氣候。

建築是城市風貌中最為主要的構成要素,而窗戶,又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透過窗戶的造型,我們知悉在地的氣候;瞭解窗戶的歷史,我們發覺在地的人文演變。窗戶的設計不只兼具了美觀與實用,在它的開與闔中,也悄悄藏了許多人類群體生活緩慢演進的奧秘,透過它,除了看見美景也能看見歷史,讓我們一起用靈魂之窗來欣賞這一扇扇的現實之窗吧!

 

↑回目錄


咱來讀冊

裡台灣 裡台灣QRCode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年:2013年
◆ISBN:9789862940549
◆定價:399元
◆索書號:733.69 7240

裡台灣
書摘/編輯小組

臺灣這座島嶼是我們出生、成長、並且長期生活的所在,因為太熟悉這個地方的一切,往往一不小心就忽視了臺灣的獨特韻味。我們時常嚮往著外國城市的美好,而將臺灣僅視為安全溫暖的家鄉,但是一旦細細挖掘,就會探見這塊土地的不同面貌。

作者數十年來多次行遍臺灣各地,以畫筆、相機描繪,更以細膩的文字記述他的旅程。作者用甕裡的漬物形容「裡臺灣」,也就是那些潛藏的、鮮為人知的臺灣風景,就像是老甕裡的醃漬品,在不起眼的外觀下卻擁有著千迴百轉的美好香氣。本書的三個篇章為百年地景、小鎮流光與采采一方,分別是作者走訪臺灣特殊地貌、觀光小城市與各地的知名勝地,走訪的地點看似普遍平凡,但他用獨具一格的眼光觀察,並揉合豐富的歷史智識,帶領著讀者透過他的視野,望見臺灣不一樣的風貌。

臺灣曾被葡萄牙人稱為「福爾摩莎」,意即「美麗之島」,如今習慣的街道、房舍、地貌、海景、聚落、交通與飲食,我們都深愛著這個熟悉的臺灣,但我們這群在這座島上定居了百餘年的人,又有多少人瞭解過它的美麗呢?翻開這本書,與作者同遊臺灣吧!將看見溫暖人情與特色風光交融而成的台灣風情。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