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9期


焦點話題

古地圖漫步今昔臺北城

撰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兩張老地圖,可以觀察到清領到日治初期,臺北城發展的鉅變,也奠定了目前臺北市大致的樣貌。

一張是1895年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雖然地圖的比例有誤差,但大致上把臺北城、大稻埕、艋舺這三個地方重要的街道、鐵路、建築物、城牆、埤塘約略的都畫出來了(圖1)。

另一張是1903年,測量比例非常精準,草地、竹林、水田、樹林、山、城牆、鐵軌、各級馬路、水圳、建築用途等等都標示非常清楚(圖2)。

圖1.1895年8月10日測製,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四千分之一縮圖
圖1. 1895年8月10日測製,
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四千分之一縮圖
圖2.1903年1月1日發行,最近實測臺北全圖附圓山附近,六千分之一縮圖
圖2. 1903年1月1日發行,最近實測 臺北全圖附圓山附近,六千分之一縮圖

 

我會想像若我是出生在那個時代,從原本大稻埕走到西門一帶,1895年以前,從北門進城後,城內除了公署、寺廟、小家廟之外,有很多竹林、沼澤,住在這裡的人不多,甚至有點陰森森的感覺。

到了1903年,城牆被打掉了一些,許多沼澤地被填起來,筆直的道路延伸出城,可以看到火車跑來跑去,在城內也不時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城內的建築物多了起來,舊的公署還在使用,多了很多日本長形木屋,一排一排蓋過去,尤其是城內的東邊,出現了現代化的洋醫院。

我們來比較這兩張地圖的細節,可以發現很多相異之處:


◎臺灣縱貫線成形

原本劉銘傳時代規劃的兩條鐵路線基隆到大稻埕、大稻埕到新竹,在大稻埕車站交會,所以當時的觀念是海運與陸運的轉運站概念。後來大稻埕到新竹這條鐵路因為效能不佳而改路線,所以縱貫縣的臺北車站改位置,而拉直的鐵道經過北門走過臺北城牆的西邊,也就是今日的中華路。
 

◎淡水支線完成

1901年,淡水支線通車,與大稻埕到新竹的鐵路線並不相同,原本的路線位於雙連埤的西邊,後來的淡水支線穿越了「人」字形的埤塘,因為城市開發的需求,埤塘陸續填平作為棋盤式都市改正計畫鋪路蓋屋之用,大稻埕得以擴大發展。
 

◎南邊城牆有臺車道

這條臺車道往右延伸到軍隊駐地,也就是今日中正紀念堂,這時也在興建臺北刑務所(監獄),這條臺車線路也是運送拆除的城牆石來興建刑務所的圍牆、地下水道、主建築等等。
 

◎臺北城牆逐步拆除

由於城牆讓城中的居住環境不佳,不但沼澤蚊蟲聚集,而且通風不良,傳染疾病很多,地圖上的城牆部分拆除,原本只有五個城門的臺北城,已經打開了總共十一個門。
 

◎城內的道路

原本清領時期,城內的道路大多為正東西、南北走向,但因應城牆拆除變成馬路,整個城內的道路除了原本的道路之外,還有稍微與城牆水平的道路,這也就是為何現在走在那一區,因為高樓林立找不到地標而經常迷路的主因。
 

◎城內的建築

日治初期官方的辦公室,還是沿用清代的官署,所以總督府還是布政使司衙門的位置,但是已經規劃出臺北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總督官邸,監獄位於臺北城的東南方,臺北病院(臺大醫院)規模很大。
 

◎街區的命名

雖然街區的名字沿用清領時期的名稱,但是其實「街」的意義是一個區,等同於日本「町」的概念,還有一丁目、二丁目標示。
 

◎寺廟改朝換代

原本臺灣的寺廟逐漸消失,在不同地方興建起了來自日本的寺廟,西門外就有弘法大師、日蓮宗、西本願寺。

僅僅觀察這兩張的地圖就十分有樂趣,八年的時光差異便如此巨大,更不用說後來都市往東的發展、城門變成了圓環,三線路、林蔭大道、公園的規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中研院臺北歷史百年地圖的網站來交互比對,了解更多臺北市都市發展的歷史。

 

↑回目錄


焦點話題

從古地圖看臺灣

撰文/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高傳棋

臺灣解除戒嚴至今近30年來,臺灣本土研究漸為顯學。不論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社區營造、學校鄉土教育,或是各種相關公私部門,歷經這麼多年下來,幾乎都能利用諸如公文書(古地契)、古地圖、老照片、明信片、史料、檔案、文物、口述歷史、日記、手繪圖、歷史影音等元素,透過舉辦展覽、演講活動、鄉土教材、書籍出版、走讀導覽、數位典藏、文創商品、戲劇、電影、動畫、3DVR虛擬實境……等方式,將臺灣過往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文化、經濟物產等,先民曾篳路藍縷的時空歷程,一一詳實記載、保存、再現於國人面前。

有鑑於「看得到才得以想像」,不論是老照片、歷史影音等等史料,都可以讓人清晰窺見早期臺灣某一地點的時空故事與庶民生活。然而如果要涵蓋整個臺灣島的時空脈絡與土地故事,利用地圖來加以呈現與訴說,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同2017年臺北世大運開幕式上的表演活動,揭幕曲「活力島嶼」,透過原住民的歌聲、眾多舞蹈演出者、大型地面式的高科技投影舞臺,將「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臺灣島地圖呈現在全世界眼前。所以,本文將以筆者最熟悉的老影像史料「古地圖」來呈現出臺灣四百年歷史。
 

荷西時期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臺灣」,早在17世紀西方海上探險、貿易進行時,已出現在當時的航海圖與世界地圖上。當年來自西方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人,因航海的需要,而站在太平洋、印度洋、南洋、菲律賓等地的角度上來觀看臺灣,所以製作出來的地圖,大多屬於航海之用的海圖。海圖著重在對當時臺灣四周的海岸線與海域地形,作一概括性的呈現。

圖1.1626年荷蘭人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圖)
圖1.1626年荷蘭人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圖)


清代時期

歷經明末鄭氏、荷西時期,到清代統領臺灣211年的歲月裡,臺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交通要衝,島內豐富的黑金煤礦、樟腦、鹿皮、稻米、糖鹽等物產,吸引了許多東西方國家的覬覦。此一時期的地圖,除了少量自外國覬覦者所調繪的現代化地圖外,大多數是由清政府所繪製,這類地圖多以中國土地上的角度來觀看臺灣。尤以移民始自福建、廣東到臺灣西部再至東部,在地理位置上,也多半凸顯出東西向的地圖表達方式。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長達211餘年的清領時期,清政府曾經因為宣威朝政、行政區劃、地籍管理、軍備防務、量田清賦、開山撫番等各種目的或工作需要而繪製了為數不少的各式臺灣全圖,為今日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大型臺灣全島舊地圖,這些臺灣輿圖上記載了包括山岳、溪流、島嶼砂洲、礁石、港口、灣澳等自然景觀;以及市街、聚落、庄厝、番社、隘屯、交通、軍備、官署、郵傳、堡里、宗教廟宇、文教設施等人文景觀。這些清代時期山水畫法的臺灣輿圖,不僅描繪出當時居民生活的自然環境與地理生態,也勾勒出當時島嶼上居民的生活習俗,可說是三百年前臺灣文化的一個縮影,幾乎每幅都是一件不朽的藝術作品與科學結晶。
 

圖2.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所調繪之北臺灣山系水系圖
圖2.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所調繪之北臺灣山系水系圖



日治時期

1895年日本領臺後,臺灣地圖測繪進入了科學化、現代化的年代,精密的三角測量方法和工具的引入,讓殖民者能更精確地掌握臺灣的山川地貌、環境與人文資源;有別於清代受限於自身的科技水準,所繪製地圖皆是山水畫法式的長幅輿圖,或是小比例尺的簡圖。

據初步估計,此一階段的各式套圖、單張地圖約有數萬餘張。日本時代,不論是從縣、廳、州等各類單幅管內圖,或是地形套圖,每一張都記錄了臺灣當時的空間環境與文化面貌,今日已經成為輔助探究臺灣社會、經濟、交通等空間近代化的重要史料,尤其是研究自然流域、沿岸聚落市街、渡船頭、交通道路、土地利用、經濟活動等變遷上,可扮演「左圖右史」的輔助工具。

總之,日本時代,總督府為了能夠在「以圖統地」的基礎上,設計出各種「以地治人」的制度,使臺灣邁入近代化「數字管理」的時代。此一時期的各類地圖,是臺灣日後得以進入現代化的重要空間知識基礎。甚至到了戰後至1970年代期間,臺灣的許多資源開採、公共建設、都市計劃、土地管理與基層行政區劃,仍延續日治時代相關地圖上所標示的空間資訊。

圖3. 1895年臺灣北部物產分布圖
圖3. 1895年臺灣北部物產分布圖

圖4. 1930年代臺灣俯瞰圖
圖4. 1930年代臺灣俯瞰圖

圖5. 1942年臺灣案內圖繪
圖5. 1942年臺灣案內圖繪

圖6. 1942年臺灣案內圖繪
圖6. 1942年臺灣案內圖繪


戰後至今

歷經清代、日治時代,臺灣古地圖以各種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因技術純熟,各種不同比例尺、主題的地圖集、套圖與單幅地圖陸續出版。戰後至今,隨國府播遷來臺的軍方聯勤製圖單位與民間製圖業者等一甲子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解嚴、經濟成長,製圖印刷、航拍技術、衛星影像、電腦繪圖、本土論述、鄉土教學、文創商品等不同領域的成長下,臺灣古地圖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

尤其是晚近的「臺灣衛星影像地圖」,能透過衛星從數百公里外的高空俯視或正視臺灣島,可清楚看出臺灣的火山、丘陵、臺地、沖積平原、盆地、海岸等真實地貌的地形起伏與變化,而這些不同地區的居民為因應不同的地形起伏狀況,也產生了不同的土地生產利用方式以及城市聚落居住模式,更加豐富了整個臺灣寶島的土地面貌。這種現代的衛星影像上所見到的許多地貌資料比傳統地圖上的真實準確得多,透過比較不同年代的衛星影像,更能進一步看到臺灣成長的過程。

 

 

↑回目錄


焦點話題

從臺灣歷史尋找地名真相

撰文/文史作家 曹銘宗


臺灣有很多著名的地名,但從字面上無法合理解釋地名的由來,例如:
「野柳」有很多野生的柳樹?但這裡是海邊啊!
「阿里山」有個頭目叫阿里?但鄒族原住民為什麼不知道?
「關西」在新竹縣,那「關東」在哪裡?
「貓空」跟貓有關?所以貓空纜車才由Hello Kitty凱蒂貓代言?
「艋舺」是什麼怪字?
「紅葉」溫泉源自滿山楓紅?那舊名「高藥」是什麼意思?
「九份」最早住著九戶人家?採購貨物分成九份?那麼如何解釋其他十分、八分、七分、六分、五分(分是份的簡寫)等地名呢?

探索臺灣地名的由來,如果只從中文地名的字義去解釋,常會一頭霧水,因此必須從臺灣歷史去溯源,回到命名的時空背景,包括命名的族群和語言,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臺灣歷來的住民,先有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後有來自各地的移民,四百年來歷經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日本、中華民國的統治,政權經常更迭,加上族群非常多元,使得地名源流變得十分複雜。

在臺灣,現在以中文書寫的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的音譯(現有的十六個原住民族,還有消失或凋零的平埔族群)、歐洲語的音譯(葡萄牙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也可能是漢人的福建話(漳州、泉州、福州等)、客家話(四縣、海陸等)、明清北京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音讀或訓讀)。因此,如果你覺得一個地名的由來欠缺有力說法,甚至沒有說服力,就可以試著去探索、推理。

上述七個地名的由來,說明如下:

◎野柳

西班牙人1626年占領北臺灣,先在基隆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後在淡水建聖多明哥城,當年航行基隆和淡水之間,經過野柳岬角處常會觸礁擱淺,所以在地圖上標示Punto Diablos。西班牙文的Punto就是岬角,Diablo即英文的Devil,就是魔鬼的意思,可見野柳被視為可怕的魔鬼岬角。西班牙文Diablo,就是臺語野柳(音iá liú)的語源。

圖1.1654年荷蘭《大臺北古地圖》標示的Punto Diablos,即今野柳
圖1.1654年荷蘭《大臺北古地圖》標示的Punto Diablos,即今野柳


◎關西

中國和日本都有關東、關西相對的地名,臺灣卻只有關西而沒有關東。關西的居民以客家人為主,舊地名是客家語「鹹菜甕」(Ham-coi-vung)。日本時代1920年臺灣進行地名的簡化和美化,「鹹菜」的日文漢字發音(鹹音kan,菜音sai),與日本地名「關西」(Kansai)諧音,日本人就以「關西」取代「鹹菜甕」為地名。


◎貓空

繁體中文的「貓」,在簡體中文和日文漢字都簡寫為「?」。但在臺語中,「貓」(niau)是貓,「?」(bâ)指臺灣山區常見的果子狸(又稱白鼻心)。日本時代1904年繪製的臺灣堡圖,在今貓空的地方標示日文漢字「?空」,但標音卻是「????」(b?kang)。以此推論,貓空與貓無關,早年可能是果子狸出沒的山谷。

圖2. 1904年臺灣堡圖標示的「?空」,標音「????」(b?kang),即今貓空

圖2. 1904年臺灣堡圖標示的「?空」,標音「????」(b?kang),即今貓空


◎艋舺

臺北市萬華區至今仍常用舊地名艋舺,艋舺在淡水河未淤積前是港口,當年淡水河沿岸的原住民,以獨木舟載運農產品到此與漢人交易,原住民稱這種獨木舟為Bangka(古南島語),漢人就以Bangka為港口地名,中文音譯有「莽葛」、「莽甲」等寫法,最後以舟字邊的「艋舺」通行。「艋」和「舺」兩個古字都有船的意思,但在臺灣創造了「艋舺」的地名。

圖3. 臺灣在日本時代的原住民與獨木舟
圖3. 臺灣在日本時代的原住民與獨木舟


◎紅葉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在清代是阿美族部落「高藥」(臺語音ko-io?h)社,日本時代1920年改名與日文漢字諧音的「紅葉」(日語音k?y?)。事實上臺語「高藥」音譯自阿美語Koyo,Koyo是野貓或果子狸、飛鼠等動物,有可能指石虎。
 

◎九份

從臺灣漢人的開發史來看,「份」就是股份(份同分),臺灣有「股」或「份」的地名,大都與合股有關。另外,早年常見合股煮樟腦,腦灶以十灶為一「份」。九份在金礦業之前是樟腦業,可能當地共有九十口腦灶,故稱九份。

探索臺灣地名可以了解命名的本意和土地的身世,讓大家更加愛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家鄉。

 

↑回目錄


焦點話題

「臺灣菜」的歷史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副教授陳玉箴


您家的桌上出些什麼好菜?如果有機會向外國人介紹「臺灣菜」,您會如何述說?「臺灣菜」的身世,就跟臺灣的歷史一樣複雜,擁有多元面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新成員加入並帶來新口味,多種飲食元素彼此交融的結果,創造出兼容並蓄的風格。

臺灣的原住民很早就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方式,例如以小米、地瓜、山芋製成的多種食物、阿美族豐富的野菜知識、蘭嶼達悟族的飛魚文化等,也有蝸牛、飛鼠、山羌等較特殊的食材,各族因為居住環境的差異而發展出獨到的特色。十七世紀之後,越來越多漢人移民為了謀生,從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來到臺灣開墾,形成新的移民社會,也把家鄉的飲食方式一起帶過來。福建的麵食、佛跳牆、鼎邊趖、客家粄、釀豆腐等多種閩粵食物,及年節祭祀的飲食習俗,隨著漢人移民人數增加而遠遠超越原住民,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

中日戰爭後,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895至1945年間日本人的統治為臺灣飲食注入濃厚的日本要素。在一百年前的西門町,可以買到串燒、烏龍麵、天丼、鰻丼、豬排飯與壽司,這些日本食物也逐漸滲透到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在臺灣人的日常飲食中,仍很容易看出日本的影響。此外,「臺灣菜」這個概念最早也是在日本統治時期出現,日本人用「臺灣料理」這個詞來指稱對日人而言「具有臺灣特殊風味的菜餚」,用以區隔日本料理與西洋料理。然而,看看1920、1930年代在江山樓、蓬萊閣等臺灣高級酒樓裡的「臺灣料理」菜單,大多以魚翅、五柳居等昂貴菜餚為主,與臺灣庶民的食物相差甚遠。一直到1937年王井泉在今日臺北延平北路上開設的「山水亭」菜館,才開始把刈包、炒米粉等民間常見菜色放入菜單中。

臺灣現在以豐富海鮮為飲食特色,但過去只有沿海地區和高級餐館較易吃到
臺灣現在以豐富海鮮為飲食特色,但過去只有沿海地區和高級餐館較易吃到

過去的宴席名菜:五柳魚
過去的宴席名菜:五柳魚

王井泉是大龍峒人,曾參與大稻埕第一家臺灣人開的喫茶店(相當於今日的咖啡店)—維特(????)—的經營,也協助好友廖水來開設現仍在營業的波麗路西餐廳。「山水亭」餐廳不僅供應雞腳凍、菜脯蛋、醬瓜、滷肝連等臺人熟悉的菜餚,也是日本統治下許多臺灣文化人的發展基地。與此同時,迪化街、圓環在一百年前也已經十分熱鬧,是各式飲食小攤的集中地,四果湯、米苔目、涼粉條、杏仁豆腐、筒仔米糕、燒肉圓,是在臺灣延續了好幾個世代的美味記憶。

二次大戰之後,新一波百萬移民進入臺灣,再度匯入更多元的飲食要素,山東大叔騎腳踏車沿街賣饅頭的身影彷彿還能看見,北平菜、山東菜、湖北菜、江蘇菜、四川菜,還有市場裡的酸梅湯、臭豆腐,也都成為臺灣味道的生力軍。中華商場聚集的大江南北各路美食,滿足了許多人想家的胃。

除了街坊點心外,除夕的年菜與辦桌更是各種佳餚難得亮相的重要時機。在1970年代以前,臺灣社會大多數人日常飲食簡單,不易吃到肉、魚與新鮮白米飯,番薯簽還更容易吃到。但每逢年節、廟宇慶典或嫁娶等重要場合,則必定力求豐盛。爌肉、紅燒魚、煎豬肝、烏魚子、紅蟳米糕等較油滑味美的菜餚,都是平日吃不到的好料。

虱目魚佳餚在南部地區相當具有代表性
虱目魚佳餚在南部地區相當具有代表性

紅蟳米糕好滋味
紅蟳米糕好滋味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變遷中,「臺灣菜」也有了多元的意涵,無論辦桌菜、夜市小吃、快炒、清粥小菜或復古的酒樓菜,均是臺灣菜發展的不同階段,也代表了不同人群的飲食方式。在品嚐多種臺灣好菜的同時,不妨多多探索食物有趣的歷史根源。在不同的地區鄉里,也還有各自精彩的鄉土風味呢!

辦桌菜是許多人心中臺灣菜的代表
辦桌菜是許多人心中臺灣菜的代表

 

↑回目錄


焦點話題

別再說沒落!大稻埕過去到現在的發展進行式

撰文/臺北城市散步導覽員 蘇柏安


和許多人聊起大稻埕的時候,常會聽到「大稻埕就是迪化街」、「除了年貨大街以外就沒什麼了」、「之前沒落了好一陣子,最近都在搞文創」……等答案。

然而事實上,大稻埕不是只有迪化街;年貨大街也只是一年中的一項活動;大稻埕的創新,更是從百年前就不斷在發生的進行式。大部份人對大稻埕的認識,可能僅止於媒體上的資訊,殊不知這裡的故事,遠比想像中還要更加豐富。這一切,我們都要從1851年開始說起。


大稻埕的起源

在尚未有漢人進入之前,這裡原本是原住民曬稻穀的地方,後來也因此被稱作大稻埕。1851年,原本在基隆經商貿易的林藍田先生,因為不堪海盜長期騷擾,決定舉家搬遷到現在的迪化街上,蓋了三間閩南式的住商混合式街屋(現迪化街一段154、156、158號),店號「林益順」,從事與大陸的貿易往來工作,是大稻埕最早有建物的紀錄。

隨後在1853年,於艋舺發生了「頂下郊拼」械鬥事件。同樣來自泉州的兩派人馬「三邑人」和「同安人」,因為信仰不同和爭奪商業利益上的問題而大打出手。最後同安人因不敵三邑人的攻勢,敗逃出走。原先,領袖林右藻率眾逃到了大龍峒,後因故又帶著同安人來到大稻埕重建家園,並在大稻埕建立了現在最為人知的霞海城隍廟(1856年建廟,1859年落成),祭祀同安人的鄉土神——霞海城隍爺。大稻埕的發展,從此逐漸躍上歷史舞臺。

圖1.許多人知道來迪化街要拜月老,卻不曉得主神霞海城隍爺是大稻埕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攝影:蘇柏安
圖1.許多人知道來迪化街要拜月老,卻不曉得主神霞海城隍爺是大稻埕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攝影:蘇柏安
 

茶葉與港口是大稻埕發展的重要推手

鴉片戰爭後,臺灣淡水開港通商,海外商人紛紛進到臺灣北部尋求可作為貿易之用的物資。其中英國商人杜德(John Dodd)看上臺灣烏龍茶發展潛力,夥同李春生勸說農民種植茶樹,並在大稻埕設立茶葉精製工廠,最後成功將臺灣烏龍茶以「Formosa Oolong Tea」的品牌外銷美國市場,大受歐美人士喜愛。杜德的成功引起西方商人和本地人爭相效法,紛紛做起茶葉生意。全盛時期,大稻埕茶商總數達到252家之多,協助杜德做生意的李春生也因此被封為「臺灣茶葉之父」。

而原本是臺灣北部商業重鎮的艋舺,此時卻因為河沙淤積、船隻停靠不易,使得貿易商隊全數轉往淡水河下游的大稻埕做生意。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灣北部的商業貿易中心。


◎商業活絡帶來的榮景

熱絡的商業活動,給大稻埕帶來源源不絕的商品和生意機會,除了茶葉以外,商人更從各地帶來了南北貨、中藥材、布匹……等各式各樣的貨物。地方居民經濟條件轉好,生活也得以溫飽,開始有了時間從事休閒娛樂活動。1920年代前後,大稻埕陸續出現了好幾間大型戲院,如淡水戲館(1909年,1916年辜顯榮買下後改為新舞臺)、永樂座(1924年)、第一劇場(1935年)等,並經常邀請京劇和歌仔戲團登臺演出,電影興起後也開始放映電影,提供民眾更多娛樂選擇。維特咖啡、波麗路西餐廳等新型態的西方飲食文化,帶來了味蕾上的新刺激;重視排場和氣氛的酒家文化,更是商業頭家、地方士紳及政府官員最愛上門的地方。當時的大稻埕熱鬧到什麼程度?只要看1930年一幅由郭雪湖先生所繪製的「南街殷賑」,便可窺見當時的榮景了。

戰後到1990年的這段期間,中南部農村人口過盛,許多人轉往北部討生活,而『只要搶得到貨就一定有錢賺』的大稻埕,成為當時北上工作的首選。根據地方上的生意人描述,當時生意好到貨車一到店門口,還來不及下貨東西就賣光了!後來臺北產業重心轉往東區,人潮少去的大稻埕開始有人喊出「街道拓寬,讓車潮進來」的口號。幸好地方人士推動「我愛迪化街」運動,才得以將大稻埕的歷史風貌保留下來。

圖2.保存運動的成功,讓迪化街的歷史風貌得以持續流傳。 攝影:蘇柏安
圖2.保存運動的成功,讓迪化街的歷史風貌得以持續流傳。攝影:蘇柏安


大稻埕不斷創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大稻埕的街景隨著時代不斷在變化,這裡的商人腦袋也永遠動得比其他人快。當大家在驚訝大稻埕怎麼有越來越多的咖啡店時,其實早在1931年就有臺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廳「維特咖啡」在大稻埕出現了。為了做生意、吸引客人上門,這裡的店家其實一直都在創新。傳統糕餅店為糕點重塑造型,換上新包裝再出發;竹編器具店引進時下潮流的竹編包和環保器具,吸引年輕人目光;布行將布匹剪裁成更小規格來販售,讓喜愛手作的年輕女孩成為常客。現在店家的經營者繼承上一輩傳下來的智慧,讓大稻埕可以不斷地將過去的經驗活用於現代。新創店家也懂得從在地尋找創業靈感,將在地文化透過新的思維向外推展。大稻埕走過百年歷史,層層堆疊出許多豐富的文化;相信在下一個百年裡,也將透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讓大稻埕持續綻放獨特的風彩。

圖3.下次來迪化街,也別忘了抬頭看看,也許你會找到隱藏在牆角裡的歷史喔! 攝影:蘇柏安
圖3.下次來迪化街,也別忘了抬頭看看,也許你會找到隱藏在牆角裡的歷史喔!攝影:蘇柏安

 

↑回目錄


延伸閱讀

「探索臺灣」好用線上資源

看完本期焦點話題老師們精彩的文章後,您是否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的歷史產生興趣了呢?小編在這邊要推薦幾個不錯的線上查詢工具,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更多臺灣的故事。
 

◎臺北市立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

網址:https://archive.tpml.edu.tw/tpmlFront/index.jsp
將本館重要的手稿、珍本、照片、樂譜等多種資料數位化,並提供線上瀏覽查詢。

臺北市立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網址:https://gushi.tw/
由一群喜歡「故事」的人成立的網站,所提供的不是冷硬的歷史新聞或評論,而是將歷史融入到日常生活裡,有深度卻又不艱澀的有趣歷史小故事。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臺灣方志

網址:http://county.naer.edu.tw/co_page/index.php
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置,搜集臺灣各鄉鎮市區的史志,內容包含歷史、地理、經濟、風俗、物產等重要史料。

臺灣方志

 

◎臺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

網址: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
收集臺灣現代藝術作品圖像,在欣賞畫作的同時,藉由這些作品分析臺灣的美術與社會變動之間的關聯性。

臺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

 

◎苗栗歷史老照片

網址:http://lib.mlc.gov.tw/webmlh/index.htm
由苗栗縣政府國際觀光文化局所設置,網站收錄2004年度「苗栗歷史影像老照片徵集」活動,徵集1970年以前拍攝的老照片,並將徵集來的15,000張以上的照片,經過徵選,選出2003張照片,分別編入「苗栗影像誌」的20個專題之中。
使用方式分為專題分類逐頁瀏覽及關鍵詞檢索,也於每個專題提供影像故事及概述。

苗栗歷史老照片

 

 

↑回目錄


線上書城

臺灣歷史-線上電子好書推薦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路徑:北市圖首頁>推薦服務-電子資源>電子書>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首頁:https://isearch.tpml.edu.tw/)
使用地點:不限館內
輔助說明:http://tpml.ebook.hyread.com.tw/resource/userGuide_tpml.pdf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作者:凌宗魁著;鄭培哲繪
出版社:遠足
出版年:2016
建築印證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更表現其工藝技術、美學素養,也可以洞悉城市的演進及見證歷史事件的舞臺,本書藉精美的圖畫重現由於改朝換代而被拆除的臺灣經典建築,帶領讀者重溫當年的美好建築及城鄉風貌。
 



走向古道, 來一場時空之旅: 尋訪33條秘境古道, 了解你不知道的台灣歷史故事, 北台灣篇

走向古道, 來一場時空之旅: 尋訪33條秘境古道, 了解你不知道的台灣歷史故事, 北台灣篇
作者:黃福森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6
臺灣現已被發現並冠以古道之名的步道已多如繁星,這些古道都是舊時的交通要道,古道昔日所留下的斷垣殘壁拼湊出此地曾經的故事,無論是路邊不起眼的石碑字裡行間的玄機,或是古橋所呈現的傳統建造工法呈現的先人智慧,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百年思想起:臺灣百年唱片圖像
百年思想起:臺灣百年唱片圖像
作者:楊蓮福編著
出版社:博揚文化
出版年:2011
本書介紹臺灣的唱片發展歷史,從日治時期到光復,經歷了唱片引進、到達流行巔峰,後因政治環境因素產生許多禁歌,而後又在1970年代,臺灣唱片走向國際,開啟另一個黃金時代……。本書論及唱片的製作流程、知名公司及經典歌曲,並佐以圖片增加閱讀的豐富度。
 


臺北老街
臺北老街
作者:莊永明著
出版社:時報
出版年:2012
艋舺、大稻埕、臺北城是臺北城「三市街」,是臺北市的原型,本書帶大家從貫穿於臺北的河流─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臺北的老街、建築的形式認識臺北城聚落的形成及發展歷史。

 

老地方,慢時光:文化與老街,歷史與舊建築的臺灣小旅行
老地方,慢時光:文化與老街,歷史與舊建築的臺灣小旅行
作者:一哥著
出版社:凱特文化創意
出版年:2012
本書介紹臺灣從北到南各地,充滿文化的老街及具歷史的建築物背後的小故事,帶大家慢慢步行,走過靜謐的巷弄內的老建築、穿越時空感受歷史遺跡、懷舊的老月臺,喚起大家兒時的記憶。

臺灣古早藥包
臺灣古早藥包
作者:吳秋儒著
出版社:博揚文化
出版年:2012
從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藥包,認識臺灣的醫藥發展史,介紹特有的直銷式販售─「寄藥包」的興起及發展、民間的賣藥文化、戰後製藥產業的管理方式等等……。
 

這些人與那些年:台灣70處名人故居
這些人與那些年:台灣70處名人故居
作者:曹憶雯等文字.攝影
出版社:宏碩文化
出版年:2013
本書帶領讀者從名人故居穿越時空,敘述當時的那些人、那些事,除了有關歷史的論述,書中特別點出這些名人故居建築其設計獨特的地方,讓讀者不只了解臺灣歷史,更能感受臺灣建築之美。
 

↑回目錄


咱來讀冊

在台灣尋找Y字路 在台灣尋找Y字路QRCode
◆作者:栖來光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年:2017年
◆ISBN:9789862941454
◆定價:399元
◆索書號:733.6 4490
 
在台灣尋找Y字路
書摘/編輯小組

臺灣經歷過數次的都市更新,但仍有許多舊有道路被保存下來,像是蜿蜒到深處的狹窄巷弄,或是突然出現的無尾巷,還有所謂的「Y字路」,這本書所提到的「Y字路」即是我們常說的「三岔路」以及店面的「三角窗」,作者遠從京都嫁來臺灣,發現Y字路平凡中的不平凡,進一步挖掘出隱藏在其後的歷史,閱讀本書後才發現無奇的Y字路背後卻有著一段段故事。

作者將現代地圖與古地圖仔細比對,了解Y字路形成的過程,挖掘出被大家所遺忘,埋藏在其中消逝的時光,透過本書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曾經佇立在那的日治時期別墅、寺廟的鐘樓、小溪潺潺流過的聲音,形成這些Y字路的原因,有可能曾經是小水圳、河流、或是舊鐵道的遺跡,而因為都更將其變成道路,但是原本的形狀仍被保留下來,形成現今充滿獨特魅力的Y字路。

城市風景一點一滴不斷更新轉變,這些Y字路沒有人會知道它們何時會消失,我們也許都不曾注意每天上學、上班都會經過的岔路,但總有一天,這些熟悉的風景都不再回來,我們有幸生在新舊事物仍然並存的年代,不妨停下腳步,看看我們周遭的風景,要告訴我們什麼故事吧!

↑回目錄


咱來讀冊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QRCode
◆作者:吳濁流
◆出版社:春暉
◆出版年:2008年
◆ISBN:986695059X
◆定價:300元
◆索書號:857.7 2633

亞細亞的孤兒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作者在師範教書時代,隨學生團體赴日參觀考察18天,離開教職後到南京擔任記者一年三個月,加上作家觀察的敏銳度,將本書主角胡太明的一生,無論是心理、思想、行事作風,以及在日本及大陸的生活概況,都有具體而深入地描繪,可說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

從苦楝花開、雲梯書院、新舊思潮到臺日教職員暗鬥,刺激太明東渡日本深造,汲取先進文明;回臺後竟然失業且遭冷嘲熱諷,在糖廠的工作又因受日壓榨關門再度失業,復以家務事煩心,乃憤而出走到大陸發展,在工作之餘,邂逅蘇州美女進而結婚,因個性不和,加上中日關係惡化,身分令人猜疑,不得已又回到臺灣;此時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他被強徵到廣東擔任翻譯,在刑場上目睹抗日份子視死如歸的表現令他動容,而行刑時的殘忍使他昏厥過去,由於無法繼續執勤被遣回臺灣。當時在臺推行皇民化、國語家庭與經濟統制導致社會不安,因應戰爭所需,橫徵暴?、民工「三抽一、五抽二」太明精神與肉體皆無法承受,所有思維都崩潰了!

連接「無花果」與「臺灣連翹」二書,可以看出作者懦弱隱忍而又堅強的人格特質,他選擇以文學來表達日據及戰後臺灣人的處境和命運、怨憎與希望,可以說正是他性格矛盾與掙扎的結果,「在專制統治下,唯有沉默、寡 言、無關心才是活下去的自然之路」,從而體會出他那堅忍不拔的文學魂。

↑回目錄


咱來讀冊

台灣史新聞 台灣史新聞QRCode
◆作者:曹銘宗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出版年:2016年
◆ISBN:9789862622872
◆定價:510元
◆索書號:733.7 4350

台灣史新聞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本書係以臺灣的歷史為中心,以時間為序,透過編年史的作法,將各種事件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並配置大量的插圖,共六卷一百小節,此種方式拉近了人與歷史的距離,兼具知性與感性,很容易讓讀者融入臺灣過去的時空。

全書共分為六卷,從臺灣史前時代到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以下為各卷內容:
第一卷「遠古/史前時代」:從地殼板塊擠壓臺灣島誕生開始敘述。
第二卷「16、17世紀」:16世紀國外文獻稱東蕃/高砂/福爾摩沙。17世紀開始外來勢力統治臺灣政權。
第三卷「18世紀」:清廷因擔心臺灣集結抗清勢力,限制在臺官吏三年任期、駐軍三年輪調,且不准攜眷來臺。閩粵人民因原鄉生活困苦,為爭土地/水源,常發生漳泉鬥、閩客鬥 。
第四卷「19世紀」:西部開發完成後,轉向宜、花、東,原住民被迫遷移。西方傳教士來臺,推展新式教育。19世紀中葉以後,產業及政治中心從臺南變成臺北。
第五卷「20世紀」:臺灣在日治時期逐步走向現代化,惟抗日事件層出不窮。,1945年日本二戰失利,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949至1996年歷經經濟改革、戒嚴、解嚴、第一任民選總統產生。
第六卷「21世紀」: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當選二度政黨輪替,中國崛起。

↑回目錄


咱來讀冊

臺灣摩登咖啡屋 臺灣摩登咖啡屋QRCode
◆作者:文可璽
◆出版社:前衛
◆出版年:2014年
◆ISBN:9789578017344
◆定價:350元
◆索書號:733.4 0011
 

臺灣摩登咖啡屋
書摘/編輯小組

近年來,連鎖咖啡館一家接著一家開幕,許多隱藏在巷弄之間的特色咖啡小店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甚至便利商店也賣起了手沖咖啡,來一杯咖啡似乎已經成為臺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你知道嗎,其實臺灣喝咖啡的習慣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在日治大正末期至昭和期間,日人為了趕上西方現代化社會國家,從天皇率先開始穿西裝、剪短髮、吃牛肉,上行下效將學習歐化政策發揮至最高峰,也就是此時「現代」被快速移植到亞洲,臺灣也因受日本統治,開始新概念的市街改正、開闢寬闊道路、現代設施的設置,在歐化的影響下,喫茶店與咖啡屋文化也在這時蓬勃盛行起來,成為臺灣都市日常生活的主場景,到咖啡屋約會,也是當時年輕男女最流行的活動。

本書在敘述的就是在那個自由奔放時代的飲食故事,作者鑽研史料、收集詳實的報刊資料,從觀察日治時期的咖啡文化、飲食方式,帶讀者走進明治年間至昭和時期的料理店、喫茶店、咖啡屋,探究那個年代的摩登風情,回顧當時的人文歲月,再逐步編織出臺灣庶民文化之在地樣貌。

推薦大家不妨帶著這本書到你所愛的咖啡館坐坐,一邊喝咖啡,一邊品味書中的每一頁要告訴你的那個時代的人、事、城市風景、興衰起落及風月故事。

↑回目錄


咱來讀冊

廣告表示______。廣告表示______。QRCode
◆作者:陳柔縉
◆出版社:麥田
◆出版年:2015年
◆ISBN:9789863442424
◆定價:990元
◆索書號:733.409 7512

廣告表示______。

書摘/編輯小組

時代的變化,廣告是最好的見證人,透過廣告,我們能了解當時的流行文化、生活型態,本書透過一張張平面廣告看到當時日本時代的臺灣,許多現今臺灣的日常生活用品,早在當時就是火紅的品牌,例如屈臣氏、日立、花王、麒麟啤酒,或是新潮的進口洋貨,沙拉油、重機、口紅…我們還可以看到在19世紀初臺北就有時髦的咖啡店,還有各種新穎的促銷手法,像是購物滿額就送你到日本玩、吃巧克力就送電影票,百貨公司禮券贈送、福袋……等等,我們以為這些促銷手法是近代才有的,其實在日本時代就已出現。

本書分成三部分來介紹,第一部分敘述這些品牌如何進駐臺灣,第二部分介紹當時臺灣所流行的各種食、衣、住、行、娛樂商品,第三部分介紹各種五花八門的促銷手法,並佐以當時活潑的廣告文案圖片,圖片刻意還原它登在舊報紙上的模樣,就是希望可以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當時舊時代的新氣氛,本書除了讓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了解臺灣商業發展,也是值得平面設計或廣告企劃者做為靈感來源的一本書。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