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24期

焦點話題

臺灣攝影文化:那些年,我們一起用Y手勢寫的日記

文 / 鍾宜杰
*
20世紀初,人們就可以輕易地將日常生活記錄下來,使我們可以在歷史文件中看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1980-1990年代的臺灣社會,人們都記得KONICA底片的廣告詞,除了KONICA的口號之外,「他抓得住我」、「用KONICA寫日記」(爾後演變成用拍照寫日記)到現在都時常被引用。當時的臺灣街頭,從市區到鄉鎮,處處有各個廠牌的快速沖印店,其盛況不亞於現在的便利超商。直到數位攝影普及後,沖印店才逐漸沒落。

數位攝影之前,攝影就已經很普遍。儘管不若數位時代人人手機舉起就能拍照、錄影,但是要達到各地處處可見沖印店,前提是這個社會有一定的攝影消費力,才能讓這些店家可以營運、讓整個產業得以蓬勃。

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在1888年推出「Eastman Kodak」款式相機時所提出的口號“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其意圖就很明確,他們鎖定的並不是喜好鑽研攝影術的業餘玩家,而是只想把照片作為生活紀念,對攝影知識並不感興趣的大眾。柯達公司這個產品計畫非常成功,他成功地讓攝影真正地進入常民生活,因而讓攝影的題材從少數菁英所見的世界,逐漸轉向無名大眾人人皆可記錄與詮釋的世界。

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在1839年宣告其攝影術時,為新古典主義與浪漫派等官式藝術鋪上了退場紅毯;推波助瀾的還有巴比松(Barbizon)與後進的印象派(Impressionnisme)繪畫。他們在19世紀的時代背景下,都有著科學主義的精神與抵抗主流權威的靈魂,因而從巴比松畫派開始追求光影、以常民生活為主題,攝影術以光學與化學為發明基礎、讓平民也能參與藝術,以及印象派更進一步地將光影與色彩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進行創作、並與學院派繪畫決裂。

*
家庭相簿中,人們記錄下了認為值得紀念的事物。

回顧這段歷史,以及法國政府將攝影術專利開放給全世界,都意味著攝影術的發明是在一個思想與技術解放的年代。攝影術的發明,讓常民更容易接近藝術,可說是藝術步下神壇、走入了常民。如果把達蓋爾攝影術視為藝術史上的一項革命,那麼柯達公司讓攝影進入家庭生活,讓人人都能以低價格、低技術門檻拍照,肯定是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歷史旗標。

因此,20世紀的人們可以輕易地將日常生活記錄下來。翻閱歷史文件時,我們也才能看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日常與歷史性的一刻,而不再只是十九世紀貴族與探險家們到殖民地的獵奇,也不再只是擁有技術的人詮釋的所見所聞。人們也因而有了家庭相簿,新人的婚禮、嬰兒的出生、男孩從軍…等人們認為值得紀念的事物。旅遊美景、街道上的驚鴻一瞥、可愛的寵物…等生活所見,都成為拍照的題材。

在當代,人們拍照不再只是追求高雅的藝術表現,而是一種生活紀錄;或者,說是作為「記憶的儲存」。照片讓人們日後翻閱照片時更容易喚起記憶,它一方面具體化了對記憶的想像,另一方面也簡化了記憶的細節。因為它是科學的產物,所以20世紀的人們多半對照片保持深信不疑的態度,認為有照片就有真相。儘管人們都知道攝影專家們拍攝的淡水夕陽,總是比自己眼見的美,仍會相信眼前所見與照片所示是同一個場景,至於那些透過攝影技術所創造出來的色彩與光影,先拋諸腦後吧。

*
人們拍照不再只是追求高雅的藝術表現,而是一種生活紀錄,也做為「記憶的儲存」。

基於這個信仰,臺灣自1980年代起,便流行起「沙龍照」或「藝術照」的文化;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都喜歡上攝影棚拍個幾套唯美畫意風格的照片,讓自己在鏡頭前享受片刻的明星架勢。人們也總是以「記錄下自己最美的時刻」為理由, 對這樣的文化樂此不疲;這樣的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臺灣的婚紗工業。

正因攝影作?一種常民容易接近的藝術,其技術門檻遠低於繪畫所需要的長時間磨練。因此有能力接觸攝影的人,總是想透過攝影術進行藝術行為;當人們欲進行藝術行為時,便得以自己對藝術的認識為基礎而進行。

*
20世紀的臺灣,女性在攝影的實踐中多半是被拍攝的對象,而非拍攝者。
*
1980年代,流行沙龍照文化,讓自己在鏡頭前享受片刻的明星架式。

臺灣自二戰結束後,一方面經歷了長時間的戒嚴,對言論與思想進行箝制,因而對藝術與思想發展產生極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工業與經濟成長、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訓練,高度重視理工學科,長期忽略藝術人文學科的發展。在這兩個因素之下,人們對攝影的想像,便受到長期主導臺灣攝影文化的攝影協會所影響。攝影的沙龍文化,便在臺灣留下極為深刻的歷史印記。

20世紀的臺灣,攝影術幾乎是男性中產階級的專利;不僅女性職業攝影師極少,連業餘愛好者的人數都與男性無法相比。女性在攝影的實踐中,多半是被拍攝的對象,而非拍攝者。這個時代對臺灣的攝影文化影響甚鉅。至今,拍攝唯美的荷花、風景、女性人像等,仍然是主題大宗。相較下不同的是,當時的攝影文化適度反映臺灣社會對藝術的狹隘認知,同時也呼應當時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

21世紀已過20年餘,攝影的數位化與網路的發展已經讓人人隨時隨地都能拍照,我們隨時能收到親友傳來一張擺在桌上的蛋糕照片。數位化與網路化讓攝影更為普及,人們對於攝影的認識已經比過往更為開闊且深入,各種創作形式都能在網路上看到。儘管如此,我們仍須謹慎看待歷史對我們的影響。或多或少,我們都是文化的建構者與參與者,當大家流行嘟嘴自拍時,幾乎每個少女、少男,甚至連成年人的手機相簿裡,都有個幾張嘟嘴的自拍照。過去流行拍照時比出Y字手勢,現在則是比出心型手勢。攝影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攝影的文化,則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建構。

*
人們都知道攝影專家所拍攝的風景,總是比自己眼見的美,仍會相信眼見的與照片所示是同一個場景。
鍾宜杰 / 曾任職於自立早報、路透社攝影主任、國立臺藝術大學兼職講師,
專長攝影文化、攝影理論、社會學及影視製作。

本篇文章之圖片皆由作者鍾宜杰提供

焦點話題

如何「閱讀」照片?——羅蘭.巴特的攝影論

文 / 林盈銓
*

「觀看」為何重要?我們該如何「看」一張照片?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看者,我們如何像讀懂書籍一樣地「讀懂」一張照片?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其論視覺藝術的代表作《觀看的方式》一書曾開宗明義地指出:「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在這個人人用手機就可拍照、影像充斥生活周遭的現代,先學會如何「閱讀」照片,或許正可幫助我們一窺攝影的堂奧。

*
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

「門外漢」的攝影論

誕生於1839年的攝影術已經歷百餘年的歷史,無論內容或技術都有長足的發展,其中,除了「用作品說話」的攝影家之外,對攝影理論貢獻卓著的正是一群「不會拍照」的哲學家或評論家們。這告訴我們,對攝影的深刻理解其實不一定要具備專業的攝影技術,只要訴諸我們最原始的感官能力,就有機會達成。其中,法國思想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一書對照片的剖析便是絕佳的例子。

對巴特而言,一張照片涉及到三種客體,即拍照的操作者(Operator)、觀看者(Spectator),以及被攝者,又稱為「攝影的幽靈」(Spectrum)。他坦承自己不但不會攝影,甚至連業餘也稱不上;至於作為被攝者,除了拍照時的自我感受及對作品的諸番想像外,基本上都取決於攝影師如何看被攝者、想藉照片展現什麼樣的技藝,所以被攝者只是在拍照瞬間被定格的「幽靈」罷了。因此,作為「門外漢」的我們,只能從「觀看者」的角度去探討照片。

照片的「知面」與「刺點」

一個是「知面」(studium),另一個是「刺點」(punctum),這兩個詞都是巴特從拉丁文中選出來的,「知面」原指對事物的用心、對某人的好感,在此則指對攝影作品一般的關注,有熱忱,但並不特別深刻;「刺點」則有標點、針刺、小洞、小斑點、小裂痕,甚至擲骰子碰運氣的意思,指的是打破知面的元素,是「刺痛我」的點。

在照片中可能出現「知面」與「刺點」兩種元素,我們便可從這兩種元素判斷照片對我們的意義。巴特認為,一張照片必然有「知面」,它與人所受到的各種道德、政治與文化等的調教有關,所以可能受到文化與教育背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背景相同的一批人就可能從照片中得到一樣的知面意義,反之則否。因此,「知面」是屬於同一群人所共有的,縱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其主觀性,但與「刺點」相比是相對客觀的。

「知面」能讓人解讀相片中傳達的客觀訊息,能讓人「喜歡」(to like),但卻不能讓人「愛」(to love),只是半調子的欲望,無關痛癢,無法引起人的刺激。所以,對巴特來說,真正重要的、能為我們帶來意義的,其實是照片中的「刺點」。

*
開心燦笑的兒童們露出牙齒(圖片來源 https://flic.kr/p/oFjHTV

從「畫錯重點」到「切膚之痛」

若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形容,「知面」指的是照片的客觀意義,通常是攝影師企圖讓觀者知道、也是最多人公認的意義;但如前所述,巴特認為這激不起人的興趣,因此在《明室》中他開始以一些著名的相片為例,去找尋當中所存在的「刺點」,但這些刺點其實相當主觀,甚至讓人覺得他故意在看照片時「畫錯重點」,例如注意某幀家族合照中一位女士不相稱的腰帶、紐約街頭幾個開心燦笑孩童之一的滿口爛牙,他說:「刺點並無道德或優良品味的含意,刺點亦可能是沒禮貌的。」

為什麼沒禮貌?對巴特而言,這其實是讓觀者真正獨立自主的大絕招,他說自己要「辭退一切知識、文化教養,戒絕承襲另一種眼光。」這也等於是在告訴《明室》的讀者,不要管什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勞什子的,由你自己來決定該怎麼看照片,這才是真正的觀看之道!

但「畫錯重點」當然不可能無止境地進行下去,這其實是巴特在論述過程中的一個小把戲,目的是在訓練觀者的眼力;畢竟,只有觀察夠細膩,你才能看到照片中其他出乎攝影家意料的破綻、別人無從解讀的訊息。這其實不是畫錯重點,而是「畫自己的重點」。

到《明室》的第二章以後,巴特的論述其實漸漸朝向刺點的深層意義。這深層意義不但來自於自己所關注的點、甚至關注的是「自己的」照片。此時,刺點不再是那些讓人心癢癢甚至發噱的小細節,而是讓人真正感到「刺痛」的點了。

冬園照片:「幽靈」如何活過來

巴特要揭示的其實是照片中一個你我皆知,卻不一定能時時意會到的特質,即照片是某個時刻的凝結,在那一刻,被攝者永遠停留在那邊,時間卻繼續往前奔進。他舉一位俊美死囚的照片為例(照片攝於1965年),饒富興味地說「他已死去,他將死去」;百餘年後我們看到照片時,影中人早已伏法,但照片卻永遠留下他那眼神清澈的模樣。

而最後,巴特提到的是其母親兒時與舅舅在冬園(溫室花園)所攝的一張照片,時間是其外祖父母離異的前夕,他說,他能感受到母親與舅舅那時的相親相倚、母親的純真無邪。而巴特發現這張照片,正是在整理他母親遺物之時。看到這張照片令他無比激動。

當然,巴特說那是「他自己」的照片,是不能提供給讀者的。

《明室》之後

巴特的父親於其幼時在一戰中陣亡,母親年紀輕輕便守寡,巴特也終身未婚,母子相伴逾六十年。寫作《明室》的動機正是其母親1977年的離世。

而「冬園照片」對他的刺激,便與前面所提的照片特質有關,也是「刺點」真正的終極意義:觀看照片,其實能讓我們在觀看之時有如回到那個時空一樣,讓心愛的人、事再現眼前。萬物總有消逝的一天,但巴特就像他所鍾愛的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藉由寫作「追尋逝去的時光」一樣,在閱讀照片的同時,完成了一趟時光倒返的行動,他稱是攝影所帶來的「狂喜」。

《明室》完成於1979年,翌年出版,而巴特竟不幸在同年春天因車禍過世。在其逝後近三十年(2009),《哀悼日記》才被整理成書出版,內容即是巴特在母逝之後的手記。如果說《明室》是那兩年間巴特所思所想的「表」,《哀悼日記》則是其「裡」。要更理解《明室》,後者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7)《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 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2011)《哀悼日記》。劉俐 譯。台北:商周出版。
  • 約翰.伯格(John Berger)(2005)《觀看的方式》。吳莉君 譯。台北:麥田出版。
林盈銓
專長影像美學、政治哲學、日本文化研究,任職於各大學通識中心講師及助理教授。

本篇文章之圖片皆為CC創用授權

焦點話題

來拍照

文 / 陳伯義
*
2020 嘉義達邦 跟著獵人上山(鄒族傳統領域-伊斯基亞那 )

拍照就是建立個人影像資料庫

隨著手機的普及,大眾對於拍照也越來越及時,透過臉書、推特或是Instagram等網路社群軟體便可以隨時分享所見所聞,這不僅改變了你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新聞傳媒的生態,從各新聞媒體仰賴爆料公社或是網路平臺上的圖文內容,就可窺見當代公民社會中拍照已經不再是1980年代的流行廣告詞〝他抓得住我〞這樣的個人私密性。環顧這樣的劇烈影像生產年代,我們每日拍下的照片都是以數億張為單位,如何在拍好照片或是拍出漂亮照片的提問前,應該好好面對如何有效的管理且運用自己隨時記錄的一切影像。

現代人的影像傳播已不再靠物質性的照片,而是以數位檔案格式將影像內容儲存與傳播,所以建立與管理個人影像資料庫就成為拍好一張照片同時具備的概念,例如拍下家人出糗的照片,在網路社群上分享是開地球、友人還是特定對象,這都是你我使用的媒體平台教育我們如何管理自己拍出的照片,雲端相簿上是存入家庭相簿還是歸納入動態訊息…等。

甚至在幫照片書寫旁白時,照片的關鍵字也會在社群軟體中被歸納在大數據中,方便使用者日後搜尋,所以他不僅抓得住我也懂得我的個人喜好與社群朋友間的關係。顯然地拍照就是要拍出美美照片的價值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甚至於美照、好照片或是對的照片的定義也隨著自身所處的時間與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意義,從個人影像資料庫的角度來想,越多元的影像內容對於照片的使用會越好用。

*
2001 臺北 黃老師的心肝寶貝
拍照的目的與內容

以往,拍照是需要相機與使用相機的技術,所以一般大眾要拍到清晰且光線好的照片話有如擲骰子一樣,每次都不一樣,幸運的話可以連續得到滿意的照片,不幸運的只能自嘆技術不好。但如今手機照相不僅有各種功能,甚至內部晶片都已經內建數千種光線情境與主題內容的大數據分析專家模式,連預防手持晃動的防手震功能都有,所以要拍到〝錯誤〞的照片才是需要技術的手動模式。

因此,拍好照片已經不再是拍出曝光準確且對焦清晰的照片,而回到會讓你起心動念拍照的原初感動是什麼,例如 : 記錄自己心愛的人事物、參訪見證的知性對象或是偶發性的意外過程…等。

在你想拍什麼的前提中,拍照的目的決定了你生產出什麼樣的內容,以記錄心愛的人事物來說,〝感動時刻〞可以成為一個主題,〝你我的參與〞、〝值得紀念的地方 〞與〝關於紀念物〞都可以成為主題,這些不同的主題都有其需要注意的點,感動時刻就是時間性,很多老前輩都會提到機會快門,抓到對的時間會讓畫面留下情緒最飽滿的狀態,照片自然動人。

你我的參與就是人物的書寫,把參與的人賦予個別的特色,拍攝長輩可以掌握笑容中的臉龐,拍攝小孩可以拍攝各種豐富的肢體與表情,因為手機可以透過螢幕直觀,所以不難拍出這些神情;值得紀念的地方就是紀錄活動的地點,可以在活動進行前拍攝現場的氛圍,避免跟需要特別留意事件的時間相衝突,活動結束後也不急著離開,拍攝活動結束後的樣貌,也就是把事件地點的Before跟After都放入拍攝清單中;而紀念物則是把無法留住的實體物質用影像的方式保留在記憶裡,透過拍攝紀念物的被使用狀態作為招喚心動時刻的回憶。

這幾年,在青年世代流行的私寫真(長島有里枝和Hiromix)或是在1980年代歐美的親密生活類型的攝影家(Nan Goldin、Nick Waplington或是Richard Billingham),都讓原先攝影鏡頭對準的風景、社會、政治與歷史的大敘述,轉為更貼近家庭的強烈主觀、非刻意且日記式的喃喃自語,畢竟家庭就是親密生活的場域,而手機相機恰好可以在各種日常居家生活中留存最感動的時刻。

*
2003 臺南 來自圖博的明信片
*
2000 臺南 攝影社的期末夜唱

如何從拍照過程學習觀察

拍照就是透過框框來看世界,框取真實世界的局部來表現你觀點下的世界是什麼。

*
2019 鹽水 食炮人

一般的手機或是相機景框都是長方形,因此框取的方式可以是直幅或橫幅,這樣的功能演化出橫幅主要是用來拍攝風景,而直幅就是拍攝人物肖像,也就構成攝影上的慣例。如果不以形式的角度來思考直橫幅,單純以風景與人物作為內容的討論,就不難理解攝影術發明之後的各種題材也是離不開風景與人物,而這兩者也是構成攝影史的主要表現對象。

*
2020 嘉義 選前之夜

從景框延伸出來的觀察,自然就是對於環境地景與人物精神的捕捉,如果家庭的親密生活是隨性的快照,那地景或人物攝影就是嚴謹觀察後的擺拍。快照抓拍需要的是臨場即興的反應,而擺拍則是讓相機上腳架後,仔細的觀察地景與人物上的各種細節後才啟動快門。

地景是人身處的環境與其營造出來的景觀,無論是自然或人為都包含許多信息,例如:社會地景是人類社會運作的邏輯樣貌,自然原野是物種演化後的生態現象,這當中隨著觀察的深入,攝影其實只是成為你探詢景觀內蘊訊息的工具罷了,觀察會讓你獲得許多樂趣與知識。

這是一篇不想吊書袋來談攝影本質的短文,簡論拍照可以如何不落俗套的按快門。正因為攝影在科技的協助下,這門技藝入門的門檻也不再困難。因此拍照更需要回到內容主體來,希望對於大家拍照能有所幫助。

 

陳伯義
紀實攝影藝術家,曾從事攝影教學及策展,擅長拍攝與臺灣土地相關的社會議題。鹽水蜂炮、莫拉克風災、紅毛港遷村事件等,都是他廣為人知的作品題材。

本篇文章之圖片皆由作者陳伯義提供

焦點話題

幫有故事的人說故事——私人備忘策展實錄

文 / 李旭彬

有賴數位影像裝置的發展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時至今日,攝影器材操作的障礙已盡數消除,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生產大量的影像,在手機上傳遞著大量的出遊照片、貼圖、迷因圖,手機裡面塞滿數萬張拍下之後就不曾再點開的照片。

可以這麼說,我們正處於一個以影像作為書寫工具的時代。

如同一本書除了作者之外,需要編輯來安排整個作品的呈現跟敘事脈絡,以影像作為書寫工具的攝影創作者,同樣需要一位策劃展出與呈現的人,促成靜態的影像能夠鋪排出更多層次的影像故事與觀看的經驗。

*
二樓展場開幕日實況

作為一位攝影創作者、教育者與海馬迴光畫館經營者,我一直在思考、嘗試著攝影作品不同的展成方式與各種可能性。如何將創作者精彩的故事,在不影響原作敘事的前提下,重新編輯成更完整的故事。

2014年海馬迴的策展團隊,在獲得前輩攝影家林柏樑老師的全權委託與信任之下,有幸策劃了他睽違已久的個展「私人備忘」。

*
展出資料研究調查

林柏樑老師的作品橫跨各個世代與不同的媒體,從報紙、雜誌、各類商業委託案,到個人長期創作紀錄都有,時間橫跨四十多年,他的影像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轉變。在策劃初期,策展團隊所有人都埋首在堆積如山的影像與資料堆當中,嘗試著從中找到一些專題式的脈絡去做發想,比如說老師的作家系列、美術家系列,或是社會事件、公娼系列等等。

但面對四十年的剪報資料與影像,這一些脈絡又顯得單調直白,難以呈現眼前這位聲如洪鐘、笑聲震天的前輩。而海馬迴也僅僅是一個非營利的私人小空間,展場的尺幅也難以撐起這樣多的影像與資訊。在經過多次的轉折與討論之後,決定轉個大彎。

*
林柏樑與展出文件

既然作者講的故事太多,我們就來講作者自己的故事,並且讓作者自己來講;空間太小講不完,那我們就創造另一個空間慢慢講。以這樣的概念架構,我們在兩層樓的展場上創造許多的複層空間,以及多線敘事的方式來克服展覽呈現上的問題。

海馬迴的展間位於一棟四層樓建築物的二樓與三樓,在「私人備忘」這檔展覽的規劃上,二樓以林柏樑老師的經典作品為主,沒有明確的敘事脈絡,是以圖像編輯還有風格為主要的編排考量。順著樓梯上三樓,才是柏樑老師的年表與重要的史料,在展覽視覺上的呈現,以簡單扼要的方式來佈置。在這樣的主架構之上,我們另外衍伸出了三條支線,讓看似鬆散的影像產生相互的連結與敘事。

過程中,我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將林柏樑老師的作品檢視一次,請林老師挑出50張對他來說極具意義的影像,並花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在每張影像背後親手寫下他對這張影像的故事與備忘。影像集結完成之後,再從歷年的報導文字當中挑選出幾篇對他具有重大意義的文章,還有作為策展團隊的我寫給林老師的信,作為主要的文字層上的論述。此外,完整復刻了林老師的啟蒙恩師席德進,當年回覆給他的明信片。

*
三樓資料區開幕日實況

將以上的所有資料集結起來收闔在一個全白的5x7的紙盒內,紙盒的大小是攝影師在傳統暗房作業時,會先印出來作為小樣的影像尺寸。在暗房作業的環境中,相紙用完的紙盒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攝影師將所有小樣分門別類整理集結的收納盒。利用這種習慣與象徵,我們出版了這個展覽另外一條重要的軸線,與展覽同名的 Artist Book 「私人備忘」。藉由這樣的延伸來克服展場尺幅的問題,在這小巧的紙上空間我們額外展示了50幅的影像。

另外一條軸線是在三樓林老師的年表文件區,通常年表與文件是充滿文字與資訊的,這樣的展示對一般觀眾來說負擔是沈重一點。為了不讓展覽只剩下閱讀,我們增加聲音這條軸線空間使得文件更立體化。資料年表區總共五座展架,每一座展架都配置一個無線耳機,播放林老師針對每一座展架上的資料,用爽朗的聲音介紹自己每一段人生的故事。無趣的資料透過有溫度的聲音軸線讓閱讀充滿故事的身體感,也讓我們對「與我無關」的影像產生重新閱讀的興趣。

最後一條軸線是針對展覽中的幾個重要的軸線,主要是作家系列與公娼系列,進行短片的拍攝,並且在影音社群平臺上進行宣傳播映。透過檢視攝影家的印樣,我們可以看到攝影者在拍照時視覺的軌跡,跟著林老師的描述我們也同時經歷著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角力戰。

傳統上我們對於攝影展覽的想像,就是在一個白盒子空間的牆上掛滿一幅幅的照,希望觀眾會停下來閱讀每張照片裡精彩的故事與美麗的瞬間。然而實際上,傳統攝影展大概是觀眾停留時間最短的展覽。現在大部分的觀眾是從小就使用影像作為溝通工具的世代,對於脈絡與敘事普遍缺乏耐性去進行探索與閱讀。

但與其怪罪觀眾,不如改變展覽呈現的方式,以多媒材、多層次,並且增加體感的方法來開啟更多的窗,使聽故事的人身歷其境,講故事的人才能夠滔滔不絕,如魚得水。

補充閱讀|https://youtu.be/30l80CKHL5E

李旭彬
李旭彬 /海馬迴光畫館負責人,投身攝影藝術以及攝影技術教學,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以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等。

本篇文章之圖片皆由作者李旭彬提供

焦點話題

街拍 – 知覺與權利的雙面複寫

文 / 楊鎮豪

被技術推進的攝影

攝影成為大眾文化焦點的同時,最流行的詞彙「街拍」也成為一門顯學。即便我們沒有打算成為攝影專家,手中行動裝置內建拍照功能不停升級的同時,科技將我們推到一個人人都是「街拍人」的新世代。攝影成為大眾文化焦點的同時,最流行的詞彙「街拍」也成為一門顯學。

*
TASCHEN出版社,出版之攝影集《PARIS》(巴黎),是法國攝影家尤金·阿傑特(Eugène Atget ,1857-1927)在二十世紀初拍攝法國巴黎街景的樣貌,內容表達了人類首次大量以城市做為公共空間紀實街拍的成果。
他於1926年愛妻身故後,停止了一切的攝影工作,並於隔年1927離世。
(攝影集為作者收藏,封面自行翻拍。)

再現與移情

面對創作的知覺對象,經常被反覆進行動態書寫的雙詞彙「再現」1與「移情」2,其中「再現」的思維與攝影的關係特別靠近,好比近視和眼鏡之於人,聽來相似,卻指向三個不同對象,若把這個關係造句,就會是:「影像與再現之於看的移情。」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過一段很有意味(significant)的話:「一切感官之中,我們最喜愛視覺。因為不但是我們想要作什麼時,而且連我們不想要作什麼時,我們都特別喜歡觀看,勝過一切其它的感覺。」3

若仔細思考,我們是否問過:「快門觸發僅僅是一門技術嗎?」拍照難道不存在某種社會權利?的確。西元1839年,法國科學院買下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的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專利權,這項專利採購,讓法國政府於西元1839年宣告攝影術是「給予世界的一個禮物」,從此人人都開始「合法的拍照」,換言之從此我們的視覺也進入了真正複寫權利的時代。

公眾觀看與複寫的權利

行政院會於西元2021年4月22日通過內政部所擬《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中所聲稱「跟蹤騷擾」的八類行為中第六類:「對特定人寄送、留置、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再一次將影像傳播寫入法規。曾有人問:拍照在社會關係中有沒有法的來源呢?有的。「攝影」二字,也就是透過光學投影記錄對象的行為是一項被法律保護的「著作權利」4,著作權法中第五條,第五項明訂「攝影(是)著作」,換言之大多數街拍時,所按下的快門都受該法條的保護。

*
《馬祖1979》-作者:阮義忠。
該攝影書於西元2020由宜蘭市公所出版,內容是西元1979年攝影家阮義忠先生隨臺灣電視公司前往馬祖勞軍十日所拍攝大量居民日常圖景。
(攝影集為作者收藏,封面自行翻拍。)

反之,也有一些限制攝影的法令,其中較為人所知的是「要塞堡壘地帶法」在第二章,第四條,第一項則有明訂:「非受有國防部之特別命令,不得為測量、攝影、描繪、記述及其他關於軍事上之偵察事項。」罰則亦是明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過失犯前項之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並得沒收其器具、底片、底稿及航空器。」即便如此,因政治社會的變遷,致使街拍也曾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場域。

西元二O二一年四月九日,宜蘭市公所「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展覽阮義忠先生《馬祖1979》。回顧西元一九七九這一年臺美斷交,實施「戰地政務」期間(約1950-1989)的馬祖,街拍更加困難。當年阮義忠先生即便隨台視勞軍活動在馬祖停留十天,拍攝的街頭影像,登船回臺時也險些被沒收,而他堅持留下的底片更顯影填補一代馬祖人空白的戒嚴記憶。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數位典藏作品編號CC0-0049,是藝術家陳斌華於西元2013年位於臺中高美濕地,拍攝黃昏時刻街道上庶民生活情景。(攝影:陳斌華)

公開的權利

中央研究院的研究領域與既有數位典藏成果為基礎的「開放博物館5蒐羅了生物、史料、繪畫、電影、音樂、文學、天文、攝影等藏品。

其中攝影藏品截至今日為止,有大量來自藝術家陳斌華的街拍作品,他將其作品著作權利自行公告移轉為「公眾領域貢獻宣告」6(CC0 - Public Domain),也就是將其大量攝影作品的著作保護,自行公開為公有文化遺產,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加工它們,又稱為「CC0」;換而言之,誰都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這些被CC0的作品,包括在作品上簽署自己的名字。或許你也可以到「開放博物館」找看看有沒有令你感興趣的內容。

*
《臺北原味Visages de Taïpei》攝影集,攝影家余白(Hubert Kilian)於西元2010-2016年間,以一種異國情調式(usages exotiques)的文學視角拍攝臺北街頭的常民景觀。(攝影集為作者收藏,封面自行翻拍。)

街拍視野後的文學隱喻

拿下法律剛性濾鏡,機械複制的咒語以觀物獵奇之眼折射萬物。

法國大文豪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所寫的《巴黎之胃》(Le Ventre de Paris),小說有美麗的胖女人、屠夫、魚販、病人……這些角色似乎通通被再現在臺北巷弄裡,而按下快門是一位深夜遊盪的孤獨法國人—— 余白(Hubert Kilian)。

彷彿在臺北,尋找巴黎老家家鄉菜似的,到處用他剛學會的中文,問市場菜販、路邊老人:「哪裡有屠夫和胖女人?哪裡有紅酒和魚販?」按下快門那一剎那的臺北成了他的鄉愁,成了他的文學城市,而這一刻他是臺法語境中的異鄉人。西元二O一八年余白出版了街拍作品集:《臺北原味 Visages de Taïpei》唉!這真不是一本食譜呀!

*
宜蘭市公所後方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是愛好攝影的朋友在宜蘭經常出入的重要藝文場所,每年以固定四場的展覽和講座吸引北部地區愛好攝影藝術的朋友前往,故事館二樓提供「攝影家出版社」歷年出版的攝影集供民眾閱覽。(攝影:楊鎮豪)

結語 - 檔案的再現、重讀與考察

 

論及街拍與紀實,筆者認為重讀影像內容,是一種必要的行為,並且是對於對象必要的考·察·思·維

我個人理解影像世界的重讀,可以浪漫地視為一種歷史行動,而非僅僅的咬文嚼字,在反覆重讀快門觸發的時空當下,對影像裡的對象與內容進行一系列的復返(return)想像,就是攝影內容重要的閱讀形式之一。

*
臺北市政府於西元2000年五月在臺北市各公共空間舉辦「看見台北、城市百年」攝影藝術展。楊鎮豪於西元1996年街拍作品「希望剪角」被臺北市政府收藏與展出。
該照片展示建設中捷運淡水線因工程變更忠孝西路為三線道。大清早比平常更寬的人行道上,人群來來往往,緩步優閒穿過拍攝地點忠孝西路人行陸橋」前往館前路。當時捷運地下街尚未開放,而該路橋亦於西元2001年4月20日拆除。(攝影:楊鎮豪)
 
楊鎮豪
以人文攝影為職志,專長數位類比影像跨領域整合及內容產業影音之製作生產分析,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攝影研究社技藝指導老師及「臺灣永續原生內容有限公司」執行長。

本篇文章之圖片皆由作者楊鎮豪提供
資料來源及參考:
  1. Theodor Lipps, 1851~1914, Einfühlung 移情說,簡述為人將主觀的情感投射客觀的對象。
  2. 再現理論Theory of representation為,模仿概念μiμησιs的延伸,西方美學系統長期討論卻未能明確定義的重要理論。
  3.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上冊,第一章981a21-980a23,引用讀本St.Thomas Aquinas,譯者:孫振青教授。
  4. 「著作權法」亦普遍被視為理論性的「前國家之權利」(人民自然權利)。法權力引用來源:「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 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5. 中央研究院的「開放博物館」
  6. 參照宣告來源 Public Domain at Duke University。https://web.law.duke.edu/cspd/

焦點話題

拍照:凝望時間的一格縫隙

資料整理 / 編輯小組

選題介紹:這時代的觀看與視覺

本期編輯小組從臺北這座城市出發,思索我們腳下這塊最親近的土地,我們希望留下什麼樣的土壤?

這裡的土壤,指的是一種環境,這種環境會產生那些能夠被妥善存儲、捕捉瞬間、反覆提煉的人類活動結晶、時間交錯碎片。我們此刻所留下的土壤,將決定許多事情。這樣的土壤,能長出什麼樣的城市未來樣貌;什麼樣的人與人互動情境能供我們記錄;什麼樣的共同記憶能供我們回溯?

我們該怎麼觀看這些散布城市大小角落的時間碎片?我們該如何好好收藏並仔細規劃展示這些碎片?我們該怎麼思考這些映照反射城市的碎片?我們該用什麼方式,去留住土壤生成累累果實時,最珍貴的剎那?

每一張你我拍攝的照片,都可能是未來這個城市最珍貴的時間碎片。如來自巴黎的法國攝影師余白(Hubert Kilian),以異鄉人的角度拍攝臺北超過十年不輕易間斷,他眼中的臺北,又是什麼模樣?

本期編輯小組從攝影書《臺北原味》當中提煉出那些關於腳下的土地、觀看與視覺的精采「刺點」,聚焦於圖像與人的對話,跟大家聊聊在城市的街頭拍照、攝影與文化的交織、如何觀看照片、拍攝路上的點滴、空間與策展。

作者群分散在島嶼的各個角落,帶領我們領會來自這座島上不同土壤所凝結的多元時間碎片。

余白說臺北是一個無法度量的城市;我們則認為每一種觀看時間的方式都是無法度量的。

開始拍照:實戰五部曲

觀看的方式 拍照之前

  • 網路資源
    GeogDaily地理眼|GUAVANTHROPOLOGY.TW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Mata Taiwan|沃草烙哲學
  • 線上課程
    西洋政治哲學概論 臺大開放式課程|太平洋島嶼世界THE CONTEMPORARY PACIFIC臺大開放式課程|轉角,遇見人類學 Encountering Anthropology交大開放式課程
  • Podcast
    報導者The Real Story.真的事|哲學新媒體|Kiki的採訪人類學
  • 短片/影音
    SuperY超級歪(影音頻道)
  • 電影/紀錄片
    一一A one and a two|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浪蕩世代On the Road|恐怖份子Terrorizers

走跳在田野 拍照當中

  • 網路資源
    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紀實攝影我們還在說《人間》? 端傳媒編讀手記|法國異鄉人余白 用攝影訴說「台北原味」 中央廣播電臺
  • 線上課程
    攝影技巧photography skills清大開放式課程|視覺文化驚奇之旅The amazing journey of visual culture course清大開放式課程
  • Podcast
    攝影之聲 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S1E18詹宏志(下):如果人生只剩下一次出國的機會,我還是要去非洲
  • 短片/影音
    Simon Chang(影音頻道)|公視藝術很有事 第15集|公視藝術很有事 第30集|公視藝術很有事第45集|《政問 S2 05》|The silent drama of photography Sebastião Salgado
  • 電影/紀錄片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巴黎,德州Paris, Texas|親愛媽咪Mommy|烈火焚身Incendies|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蚵豐村Ohong Village|少年時代 Boyhood|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Richard Linklater - Dream Is Destiny|世紀教主The Master|情如物證Proof|自由之丘. Jimmy's Hall|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練等撿裝備 拍照好工具

  • 網路資源
    Dcview|DIGIPHOTO
  • 線上課程
    色彩照明影像科技概論 臺科大開放式課程|科技與社會 成大開放式教育平臺
  • Podcast
    聊攝影•讀生活
  • 短片/影音
    AG復古 ?????(影音頻道)|老東西 OLD STUFF(影音頻道)|CKTV(影音頻道)
  • 電影/紀錄片
    光Radiance(2017年)|東京日和Tokyo biyori|血鑽石Blood Diamond|基努李維之數位任務Side by Side|最後的柯達正片The Last Roll of Kodachrome|間諜遊戲Spy Game|八月照相館Christmas in August|克萊兒的相機Claires Camera|攝影師The Cameraman(1928年)|皮相獵影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of Diane Arbus

知識百寶箱 拍照的訓練

  • 網路資源
    TIDF官方網站
  • 線上課程
    文學與當代台灣人文精神 北藝大開放式課程平臺|電視製作的理論與實務 清大開放式課程
  • Podcast
    TIDF podcast
  • 短片/影音
    香港紀錄片拓展計劃Hong Kong Documentary Initiative(影音頻道)
  • 電影/紀錄片
    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女攝影師,圍牆以西The All-Round Reduced Personality —Redupers|不速之客One Hour Photo|高檔貨High Art |貝克 Pecker|生於紅燈區Born into Brothels|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薩爾馬提亞:此地他方In Sarmatia|海的風景Seascape

飛車進良夜 拍照之後

  • 網路資源
    《報導者》看看攝影專題|《報導者》現場導覽: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展|Lightbox攝影圖書室
  • 線上課程
    旅行:文學與影像 政大開放式課程|另立全球化運動 北藝大開放式課程平臺
  • Podcast
    報導者On the Ground.路邊攤計畫
  • 短片/影音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影音頻道)
  • 電影/紀錄片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戀愛寫真Collage of Our Life|街頭攝影師Jamel Shabazz Street Photographer|沒有電影的電影節A Filmless Festival|不割席Do Not Split|理大圍城Inside the Red Brick Wall|春光乍現Blow-Up|戰火下Under Fire|無法無天City Of God|布列松在印度Henri Cartier-Bresson INDIA|鏡頭裡的人生:肖像攝影大師 安妮·萊柏維茲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線上書城

你會拍照嗎 線上電子好書推薦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udn數位閱讀電子書(udn讀書館電子書)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解讀攝影大師:認識他們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觀看之道 封面

《解讀攝影大師:認識他們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觀看之道》

伊恩.傑佛瑞|原點出版|2020
看大量好作品,就是最好的攝影課。
橫跨19-21世紀,從紀實、新聞到當代攝影,近80位攝影名家不談艱澀理論,一張張導覽,教你如何閱讀影像,認識大師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
浮與沉: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封面
《浮與沉: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山姆.史帝芬森|原點出版|2019
戰後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之一,樹立諸多報導典範, 其大名常與「洋溢人道關懷」、「充滿社會意識」、「報導攝影奠基者」等數不清的形容詞連綴,然而與此光明相對的,則是他載浮載沉的個人生命裡,那惡名昭彰的古怪脾氣、固執冷酷、自我中心、孤僻獨行、完美主義、強迫偏執……。
伍佰.台北 封面

《伍佰.台北》

伍佰|凱特文化創意|2014
從無垠的風景線起始,途經無盡迴旋的故事,返回熟悉的城市—臺北,藉由伍佰冷靜的景窗觀點,捕捉時間流淌的線條,無論擁擠、傷逝、沈默、欲望……
臺北不存在:走拍紀實 封面

《臺北不存在:走拍紀實》

謝三泰 主編|開學文化|2014
城市中真實卻為人們忽視的現實事物,包括邊緣人群,目的是為了證明『曾經的發生與存在』。這群學員不是專業攝影家,但他們用心透過鏡頭將現實世界中具有社會意義的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關係,真實描寫引動觀看者的緊張和衝擊感,帶出故事性,而足以撼動人心。
《好攝影》 封面

《好攝影》

林俊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2017
磨練攝影基礎技能的同時,也探究影像的真實本質。每個人都能成為創作者,而不只是拍照者。
本書是由臺北藝術大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的兩門線上課程,「攝影—影像造形與敘事」及「攝影與行動」所發展而成。前部是攝影技術入門,最終章加入進階的攝影美學,帶出創作上可能的表現方式,收錄臺北藝術大學七位教師的攝影作品與創作理念。
《那些人.臺灣1935-1945》封面

《看見李火增. III, 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李火增|蒼璧出版|2021
記憶,不是很明確,也容易被扭曲;但謊言並不同, 反而清晰的讓人信以為真。
1945年前的臺灣與原本無統治關連的「中國情境」相互重疊,「記憶錯亂」的結果,呈現出另一種讓活在臺灣戰前世代人們感到錯愕的史觀與脈絡。也因此,李火增先生(1912~1975)所留下來的底片更顯得彌足珍貴,他讓我們的父祖輩真實存活在一張張的膠卷裡。
《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游詩人1924-1945》封面

《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游詩人1924-1945》

王佐榮編|蒼璧出版|2014
以往攝影作品總被歸在藝術類門,或因編輯成價格高昂的藝術類書籍,常使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照片被排拒於一般民眾眼光之外。
本書保留了傳統藝術書籍的高品質印刷與質感, 但以更低廉的價格向民眾推廣這些前輩攝影家的偉大作品,同時讓我們在遂行知曉前人努力的權利和義務時能更容易一些,激發我們對前人更大的敬意。
《寂境:看見郭英聲》封面

《寂境:看見郭英聲》

郭英聲|遠見天下文化|2014
他散發藝術家氣息,他從不穿短袖,他身上總帶著一塊手帕,他講話很快,但是害羞、怕生,他從不參加自己的攝影展,因為害怕人,他很孤獨。
他是郭英聲,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這是他的記憶之書。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封面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張雍|麥田出版|2013
談攝影,人們總是三句不離景深、快門、光圈…… 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是你的那雙眼睛。
沒有捷徑,攝影就在日常裡。64篇散文、94幅攝影作品,作品充滿深刻的人文氣息,他確信照片中每個眼神與臉孔與他分享的祕密是自己願意花一輩子去追問的故事。

咱來讀冊

明室. 攝影札記
明室. 攝影札記
作者: 羅蘭·巴特
出版社:臺灣攝影工作室出版
出 版 年:1997
ISBN:9785553080013
索書號:950.7 77243
明室. 攝影札記QR Code
馬上預約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作者是近代法國文學家及哲學家,從小由母親獨自扶養,從追憶遺照開始,他發現一張母親的童年照片,認為這張照片表現出母親特有的溫柔氣質,是她一生不變的生命本質,作者就由這張照片開始去探討攝影的意義,如何表現存在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本質,從而展開一段動人的探索歷程。

作者描述被攝者的心態:我被人注視而不自覺,不過我往往知道有人正在為我拍照,可是一旦發覺自己被鏡頭盯著,一切都變了,我會自動擺起姿勢,瞬間為自己製造另一個身子,率先變成了影像,轉變的過程很劇烈,可以感覺到攝影正隨他高興在塑造或折磨我的身子。

現象學給作者一些啟發:現象學是如此含糊、不拘小節,冷眼旁觀,竟同意隨我進行分析的興緻,來扭曲或迴避它的原則。首先我不打算跳脫此一似是而非的反論,一方面希望終能為攝影的本質命名,另一面覺得攝影本質上可以說只是偶然單一,其次,我的現象學同意被情感力量所牽累,而情感正是我不願意化簡的。情感既然不可化簡,因而我要化簡攝影,必須將其化為情感。

知面與刺點:「知面」比較像是理性端,「刺點」則是感性端。觀看一張照片,最好是抬起頭閉上眼,只有在安靜的狀態、安靜的力量鐘才能才能達到絕對的主觀性。當我將攝影抽離他平日的撈叨時,他方能打動我心,技術、真實、報導、藝術等等,什麼也不說,讓細節自行躍升至情感意識中。

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即聲明推辭心理學、社會學、攝影史、美學等論述,而這些論述竟反彈撲回,各自於其文中找到入口,本書豐富的啟發性正反映這多角度的回應。

咱來讀冊

論攝影 封面
論攝影
作者: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年:2010
索書號:950.7 3046
論攝影 QR Code
馬上預約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在柏拉圖的洞穴裡、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憂傷的物件、視域的英雄主義、攝影信條、影像世界等六篇評論,以檢視攝影的社會角色,不僅成為攝影的經典著作,甚至是一本現代文化藝術的經典著作。其要點如次:
  1. 相機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種侵略性,19世紀中葉數十年間,技術進步使得那種把世界當作一輯潛在照片思維不斷擴散,後來攝影技術的工業化,無非是實現了攝影從一開始就固有的承諾:把一切經驗轉化為影像,並使一切經驗民主化。
  2. 自攝影停止相信照片可以追求有文化修養、權威、超越以來,最好的美國攝影以沉溺於超現實主義的安慰,但美國對於救贖和天譴這些神話的偏愛,依舊是美利堅民族文化中,最具激發力與引誘力的方面之一。
  3. 攝影的威力,使我們愈來愈難以可信地根據影像與事物之間、複製品與原件之間的差別,來反省我們的經驗。這很合乎柏拉圖貶低影像的態度,也即把影像比喻成影子,反過來把?實變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設想的更真實。
  4. 攝影師的反智宣言,為嚴肅攝影逐漸傾向以懷疑態度審視自身的威力鋪設了道路,此為現代主義思維的說法。在攝影作為知識的說法衰落之處,攝影作為創造力的說法應運而生,堅稱是攝影師氣質聚焦的結果,其次才是相機聚焦的結果。
  5. 照片直接帶我們進入的並非現實,而是影像,現實被理解為難以駕馭,不可獲得,而照片則是把現實禁錮起來、使現實處於靜止狀態的一種方式。你不能擁有現實,但你可以擁有影像,正如你不能擁有現在,但可以擁有過去一樣。

咱來讀冊

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 封面
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
作者:森山大道, 仲本剛
出版社:大藝出版
出 版 年:2015
ISBN:9789869111546
索書號:958.31 4243
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 QR Code
馬上預約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2014年5月,森山大道與作者應邀來台做5天的攝影之旅,從高雄西子灣、金鑽凱旋夜市北上,經臺南孔子廟、雲林朝天宮、臺中市區、桃園新屋、基隆廟口、深澳漁港、猴峒九份及臺北永康街、西門町、龍山寺、木柵動物園等景點,共拍攝七千多張照片,本書選出一百多張與作者側錄筆記,旁及拍攝歷程、回憶、攝影理論等,其內容要點如下:

在不經意地經過一些不知名的街道時,不知道是不是因快速通過的關係,我會有「啊!好想在這裡下車去拍一下,還是算了,等下也會看到其他的」這樣的心情,跟以往拍「國道」影集時一樣,這種稍縱即逝的心情與懷念之感,就像是把鑰匙,突然轉到了記憶之輪,使得記憶在眼前浮現。

臺北就像東南亞城市,又有日本老街的味道,兩者混和的感覺,特別是臺北的小巷弄特別棒,不論何時來都有雨的味道,臺北的綠意蠻多的,不論是住家還是大廈都種著樹木花朵,濃蔭茂密,與東京的綠意不同,是具有熱帶感的,不論是綠蔭還是花朵的顏色都特別濃重,聞到的不知是雨的味道還是樹的味道,有種說不出來的愉悅,或許可以說是感覺到這條街的生命吧!

我常說想要有肉眼相機或記憶掃描機,將過去的記憶全部列印出來。這次臺灣之旅,不論是在高雄的市場裡、臺北的小街弄,突然看見一道光線、聞到味道、聽到歌曲的一瞬間,我對戰後的記憶將我拉近彼方,促使我去捕捉眼角裡記憶的碎片,感覺自己在臺灣拍的照片,比起以前所拍的,更貼近我內心的情緒,也可以說臺灣之旅便是我的記憶之旅吧!

咱來讀冊

臺北原味 封面
臺北原味
作者:余白
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
出 版 年:2018
ISBN:9789869523899
索書號:957.6 8026
臺北原味 QR Code
馬上預約
書摘/編輯小組

一位法國異鄉人,透過鏡頭及黑白攝影,在臺北街上來一場最浪漫而真誠的獨白。

余白將每一個時刻的個人心境,投射到眼前的畫面,有對陌生時空的恍惚感、對異鄉文化的好奇、對自身存在的構思、對真實樣貌的揭露,從疑惑到無法自拔地愛上他鄉,每一顆鏡頭,都是對臺北的各種探問。

破除對臺北國際城市的美好想像,一層一層像撥開洋蔥般地進入最真實的日常。起初,遊走在工作地附近的市中心一帶,發現現代化的商業高樓背後,有著極少被一般人注意到的舊石老牆,余白帶著好奇的眼睛,開始在眾多巷子小弄之間鑽進鑽出,想尋找昔日風華的氣息。

愈是試圖理解城市過去的秘密,愈感受到現實變得失去邏輯、不合常理,甚至帶點荒誕和離奇,這一切促使他思考臺北、閱讀它、理解它,用鏡頭捕捉真相,找尋對此地的視覺認同感。

破除城市界線,探尋的腳步遠離市區,也打破時間,目光來到夜晚發亮的招牌、霓虹燈。這一切,好似存在一股神秘的魔力,深深迷惑著余白。

最後發現,城市裡最美的視野,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那些市井小民的生活樣貌,真實地上演,余白透過居民的眼眸,讀到了臺北的倒影。

館藏推薦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封面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李威儀 主編|影言社|雙月刊
一份攝影藝術獨立刊物,2011年9月在台灣創刊。每期介紹當代攝影作品與攝影藝術家,藉由訪問藝術家、藝廊、策展人、出版人與相關藝術工作者,以及提供攝影專欄、攝影書評與攝影展覽資訊的介紹,探索攝影藝術的創作概念、文化與思潮大師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
《觀看的視界》 封面

《觀看的視界》

約翰.伯格|麥田出版|2010
「觀看的感知和想像,始終是理解這世界的首要方式。」
愛與激情、死亡、權力、勞動、對時間的體驗,以及當前歷史的本質。從愛與失落的私人體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大變動,這本書鼓勵我們,以如同作者般的專注而熱切、感性而反叛、悲傷而堅持,去觀看我們置身的視界。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封面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臉譜出版|2013
在這個日益視覺化的世界裡,有什麼最棒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和理解每天都會看到的諸多影像,以及觀看的實踐是透過哪些形形色色的方式組織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提供我們如何理解五花八門的視覺媒體,我們如何運用影像表達自我、溝通傳達、玩耍和學習。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封面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詹姆斯.艾爾金斯|好讀出版|2019
「看得太多,看見太少。眼球經濟時代,人們最需要的一本書」看了,卻看不見?這是講求快速消費的眼球經濟時代,衍生而來的普遍問題。本書帶領讀者緩慢地,細緻地使用你的眼睛,用心觀察生活周遭你不曾駐足細看的事物,進而領略出前所未有的視野。
《老派科技的逆襲 : 黑膠、底片、筆記本如何面對數位狂潮還能屹立不搖》 封面

《老派科技的逆襲 : 黑膠、底片、筆記本如何面對數位狂潮還能屹立不搖》

大衛.賽克斯|行人出版|2017
當世界漸漸走向數位烏托邦的半路上,有件有趣的事發生了: 就算一堆科技大頭們紛紛說未來人們不再需要實物,人們卻又回頭愛上摸得到實體的東西。從攝影底片到實體零售,這些以往不少人覺得過氣了的商機又逐漸復甦;筆記本、唱片和文具也再度讓人覺得酷炫喜愛。
這,就是類比的反撲。
《攝影的關鍵練習:做自己的策展人!攝影眼天天提升的系列攝影計畫》 封面

《攝影的關鍵練習:做自己的策展人!攝影眼天天提升的系列攝影計畫》

哈列德.曼特| 城邦文化|2013
從日常生活中的攝影刺點開始,本書詳細分析系列攝影的理論與實踐,除了從設計理論與色彩理論來探討攝影必備的形式(formal)之美,也針對各種被攝主體的特性分析寫實或抽象表現的無限可能性, 落實「藝術即生活」;更親自示範最適合系列攝影專題呈現的「影像組合」(tableau)技法,讓你從創作端到展覽端一次到位,掌握完整呈現創作思維的佈展策略。

《凝視時代 : 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封面

《凝視時代 : 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簡永彬 等|左岸文化|2019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走拍台灣》 封面

《走拍台灣》

謝三泰|允晨文化 |2016
我們常漠視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臺灣這塊土地, 有許多值得珍視,辛勤的人們與行業。
作者在日治時期作家描繪的故事裡找到共鳴,用鏡頭反映出對庶民生活、農工朋友的那份「同感」,那些低頭勞動的婦女、雙手粗糙的勞工、面容滄桑的漁夫,都是成長過程中熟悉的面孔。 
《STAGE》 封面

《STAGE》

沈昭良|田園城市文化|2011
2006年至2011年期間,沈昭良於全臺各地所攝「STAGE」(舞臺車)系列作品中挑選編輯而成。為全球首部針對臺灣特有的移動式舞臺車,以當代攝影形式進行視覺書寫的作品彙編。

《傾圮的明日: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 封面

《傾圮的明日: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

蘇盈龍 米榭勒.費佐|城邦印書館|2016
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四位攝影藝術家作品,是從臺灣這塊傳統與現代兼備的土地上,探索其獨有的社會反思與精神共鳴,旨在表達整個社會在急遽工業化過程中或因地處熱帶所遭受之天然災害肆虐後所遭遇的傷痛,這些作品是從一種人們習以為常、愉悅寧靜表象下所形成晦澀幻滅的心靈觀點切入。
《蒸發》 封面

《蒸發》

張雍|田園城市文化|2009
以一雙來自臺灣年輕人的眼睛,用自己的快門和文字,同時捕捉那些總是稍縱即逝、浮光掠影的瞬間;也悄悄記錄著捷克這個前東歐共產國家社會氣氛的戲劇性轉變。他追索探究的每一個故事,都赤裸裸地對焦於非主流社會所關注的議題,獨特的黑白影像攫取的則是當下深刻的憾動。
《私寫真論》 封面

《私寫真論》

飯澤耕太郎|田園城市文化|2016
一九六○年代,「近代攝影」出現裂痕之後,攝影家的「私我」開始產生位置上的擺盪。攝影與社會文脈的彼此驅策,使得攝影家們拍出的照片成為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經驗等價的物質。不管攝影家們想如何客觀而正確地拍攝對象體,最後都會摻雜不安定的自我帶來的其他成分,甚至將超乎自己想像的「他者」帶入攝影之中。在這種照片中,「私我」開始與現實世界摩擦,並留下痕跡。
註:以上皆引用自該書出版社提供之官方書本簡介

臺北市立圖書館7-9月終身學習活動

時間 講題 講師 地點
7月4日(日)10:00-12:00 多采多姿的海洋家庭 林勝吉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北投分館
(02) 28977682
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51號B1
7月10日(六)14:00-16:00 性別的差異與溝通 韓德彥
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
總館
(02) 27553554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11樓
7月18日(日)10:00-12:00 認識運動傷害,才能快樂運動遠離傷害 朱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
清江分館
(02) 28960315
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98號3樓
7月24日(六)14:00-16:00 如何3秒成功抓住眼球? 創造有共感的社群內容大補帖 林思妤
微星科技數位行銷部Social media manager
道藩分館
(02) 27334031
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1號3樓
7月24日(六)14:00-16:00 從繪本和手作與孩子一同認識性平教育 諶淑婷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講師
東湖分館
(02) 26323378
臺北市內湖區五分街6號4樓
8月1日(日)10:00-12:00 穿閱地圖看臺北 高傳棋
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建成分館
(02) 25582320
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198-20號4樓
8月7日(六)14:00-16:00 歷史人物面面觀 曹若梅
歷史老師,作家
萬興分館
(02) 22345501
臺北市文山區萬壽路27號5樓
8月14日(六)14:00-16:00 「宅」男「宅」女養成班:賣厝阿明的買房必修課 李家和
賣厝阿明講師
東湖分館
(02) )26323378
臺北市內湖區五分街6號4樓
9月4日(六)10:00-12:00 雞不可失~《想生金蛋的母雞》綠繪本活動 林玉珮
親子天下特約主筆
石牌分館
(02) 28239634
臺北市北投區明德路208巷5號10樓
9月4日(六)14:00-16:00 理財養成系:教孩子做金錢的主人 邱淨德
富爸爸理財工作室 股票投資理財顧問
城中分館
(02) 23938274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2段46號3樓
9月5日
(日) 14:00-16:00
讓藝術介入生活—談劇場的社會實踐 黃馨儀
自由接案應用劇場工作者
西園分館
(02) 23069046
臺北市萬華區興寧街6號4樓
9月18日(六)14:00-16:00 手機「嗶」付款!全台行動支付大集合 陳素梅
松山樂齡中心電腦及手機課程講師
三民分館
(02) 27600408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5段163-1號6樓
9月26日(日)10:00-12:00 電影配樂之神—莫利柯奈的傳奇一生 蔡佳芸
音樂教育工作者、文山樂齡中心古典音樂講師
景新分館
(02) 29331244
臺北市文山區景後街151號10樓
9月26日
(日) 14:00-16:00
怎樣才(算)幸福?──從紀錄片看婚姻、同志及幸福的(不)可能 曾秀萍
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副教授
總館
(02) 27553554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9樓
活動內容如有變更,以本館官網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