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傳遞植物的療癒力量 撰文 / 黃盛璘_園藝治療師
「我是園藝治療師黃盛璘。」當我這麼自我介紹時,一般人常會有三種反應:一是「那你可以治好我媽媽的**病嗎?」聽到治療兩個字,我被當是醫師了;二是「我有**病,該吃什麼藥草?」這下被當成青草師傅了;另一個則是「我種的植物為什麼葉子會生病?」這次是園藝家呀。
不是不是,這三個都不是園藝治療師的工作。
先來談談「園藝治療」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用「園藝」的手法,來改善並調整人的身、心、靈。園藝的主角是植物,因此園藝治療也就是運用植物的療癒力量來幫助人。而園藝治療師就是負責充分發揮和執行、運用和傳遞植物療癒力量的人。
▲黃老師最喜歡帶著大家走入大自然,摸一模, 聞一聞,採集一些需要的植物,打開全身感知。 什麼是植物的療癒力量?植物的療癒力量在哪裡?
植物世界千千萬萬種,什麼植物適合做為園藝治療的素材呢?
首先園藝治療師要找出生命力很強,也就是要很好種的植物。如果我們總是帶很嬌弱、很難種的植物來進行,讓學員幾乎每種必死的話,那只會讓患者更挫折,更憂鬱。園藝治療師透過活動,帶著學員去感受一顆小小種子,冒出芽、蹦出土面時的強大生命力;慢慢長大、開枝展葉的生長生命力;在冬天盛開的花朵的不畏寒生命力;在馬路縫中竄出來的野草逆境生命力……從這些生命中,讓受挫受創的生命獲得鼓舞,再次鼓起勇氣來面對自己的挫折、障礙和困難。
第二條件是運用植物的五感刺激: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我們的生命經驗裡,其實充滿了五感記憶。來玩小小測驗:當我說:「九層塔」時,腦中是不是會浮現出九層塔葉子的樣子?鼻子彷彿飄出九層塔香味?然後會聯想到九層塔炒蛋、三杯雞等料理,於是開始吞口水想吃了。這些九層塔帶出來的五感刺激,也許會更進一步的連結到一些與人相處的記憶,而這些勾起的記憶會讓園藝治療師碰觸到學員內心,因此有更深的了解。
再來是,如果植物和節氣、節慶有關,就更加分了。例如清明節做刺殻粿的鼠麴草;端午節的辟邪植物艾草、菖埔等;中秋節就非柚子莫屬了。節慶往往是家人團聚時刻,也因而連結出一些家人記憶。這些記憶則帶著園藝治療師走入學員的內心世界。
▲年輕學子的探訪,園藝治療師是人群與大自然之前的橋樑。 園藝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去找出符合上面條件、適合當園藝治療素材的植物來,然後去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和屬性,例如適合春播還是秋播?是一年生還是多年生?和生活有什麼連結?可食用嗎?和身體哪個部位會產生反應?等等。園藝治療師運用這些特性和屬性設計好玩有趣的課程活動,利用課程活動帶出植物的生命力、五感連結和生命記憶,然後做最好的聆聽和陪伴,搭起人和植物之間的橋樑。
園藝治療師是植物的傳譯者,同時也是搭橋樑的工程師。透過這座橋樑,傳遞出植物的療癒力量給需要的人。
▲栽種過程的摸⼟、澆⽔和照顧,都是園藝治療傳遞給長輩的療癒元素。 去年五月到八月疫情最嚴重時,所有機構、醫院全部封鎖,自然的,園藝治療療程和活動也全部被停。人們因疫情而陷入焦慮、恐慌情緒中。在這麼嚴峻的環境下,人們更需要大自然、植物的綠來安撫。於是,當我們被隔離、無法靠近需要者時,要如何將植物帶進需要者生活中,讓生活充滿綠,讓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接受植物的綠療癒,成了園藝治療師的最大挑戰和功課。我們開始設計線上課程,郵寄植物到家,「送綠到家」成了疫情下園藝治療師重要工作之一了。
黃盛璘 現任職於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於2004年將園藝治療專業引進臺灣,領有美國梅里特大學園藝治療師證照,並為亞太園藝治療學會認證之高級園藝治療師。親身實踐樸門生活,並致力將中醫養生方法與本土青草融合,形成「農、食、醫」三位一體的園藝治療體系。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黃盛璘提供
焦點話題 園藝治療與正向人生 撰文 / 郭毓仁_園藝治療研究中心創辦人
植物永遠往有光的地方走,只有人類會往負面想!植物只做兩件事,”活著”和”重生”。即使季節草花只有三個月的壽命,但卻活得精彩燦爛,香氣和顏色只為吸引蝴蝶蜜蜂幫忙授粉,然後繁衍下一代。但是為何園藝治療在亞洲地區尤其是臺灣及港澳如此火紅?因為綠地越少的地方越缺乏人性,科技越進步的時代越缺乏人性,因此越需要園藝治療,因為園藝治療可以帶給人類幸福,被稱之為希望事業!
園藝活動的對象叫做園藝栽培,園藝植物有別於擁有25~40萬種之多的植物,園藝指的是蔬菜、水果、花卉、造園設計以及園藝產品處理加工,是精緻的並具有經濟價值的作物,非常貼近人心,非常的真實,有芳香有顏色,啟動我們體內的綠色基因讓我們感覺放鬆。種死一棵玫瑰花,花個一百塊再種一棵即可,記取前面栽培失敗的經驗好好種新的一棵,慢慢的就變成綠手指。
但是園藝治療因為冠上了”治療”兩字,所以就有別於一般的園藝活動種死了再買一棵,必須有園藝治療師來操作,對象是人命只有一條,不是植物能否養的好,必須對應治療的五大目標,分別是生理、心理、社交、認知和經濟效益,園藝植物變成是處方,且必須經由前後測比較,藉由統計分析來獲知是否顧客有獲得當初設定的目標。園藝治療有別於西方醫學的地方,在於堅守不侵入人體的處方,以下我很精簡的讓讀者明白其操作方式:
了解對象:個案或帶團體,人數不要太多,大概10人上下很適合。 設定目標(舉例處方):生理(種菜)、心理(桌上型禪宗庭園)、社交(花藝設計說心情)、認知(紙花)、經濟效益(維護管理)。 選擇評估方法:園藝治療福祉效益評估量表等。 統計分析評估:用一般的科學數據分析用軟體。 以下用一個案例讓讀者了解園藝治療的流程,您就會一目瞭然: 公務人員園藝治療方案 時間:3小時 設對象:公務員 人數:14人 主要目標:參加學員自身心情放鬆(心理效益) 材料費:200元/人 評估量表:園藝治療福祉效益量表 課程處方設計: 強項:★ 中等:▇ 弱項:☉ 項次 對應處方 肢體 情緒 認知 社交 經濟 圖例 1 可食盆栽 ★ ★ ▇ ☉ ▇ 2 迷你花園 ▇ ★ ▇ ★ ★ 3 紙花束 ☉ ★ ★ ★ ▇
八、結果與討論: 表1. 14位全程參與園藝治療學員園藝治療福祉效益量表前測問卷結果† 項 目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標準偏差 邏輯認知 3.43 a 2 5 0.94 成就感 3.36 a 2 5 1.01 社交技巧 3.21 a 2 5 0.89 興趣嗜好 3.14 a 2 5 0.77 心情放鬆 3.07 a 2 5 0.92 肢體運動 2.86 ab 1 5 0.86 園藝知識 2.21 b 1 5 0.89
† Cronbach’s α= 0.870 (0.7≦Cronbach α係數<0.9表示非常可信)
‡相同英文字母表示在統計上95%信心水準下不顯著
分析:本次共有14張有效問卷,在14位參與園藝治療課程學員在前測 Cronbach’s α= 0.870的可信度前提下,所有項目都低於3.5,是需要增進福祉的部分。
表2. 14位學員參與3小時園藝治療課程前後的變化 項 目 前/後測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標準偏差 顯著性(P值) 肢體運動 前測 2.86 1 5 0.86 *† 0.0285 後測 3.36 1 5 0.93 興趣嗜好 前測 3.14 2 5 0.77 ** 0.0008 後測 3.86 3 5 0.53 心情放鬆 前測 3.07 2 5 0.92 *** 0.0006 後測 4.21 3 5 0.89 成就感 前測 3.36 2 5 1.01 * 0.0151 後測 4.14 3 5 0.86 邏輯認知 前測 3.43 2 5 0.94 _ 0.3019 後測 3.71 3 5 0.73 社交技巧 前測 3.21 2 5 0.89 ** 0.0066 後測 3.86 3 5 0.77 園藝知識 前測 2.21 1 5 0.89 *** 0.0000 後測 3.64 3 4 0.74
† “—“表示不顯著,”*” 表示P<0.05”,“**” 表示P<0.01,”***”表示P<0.001。P為機率值
分析:14位學員參與3小時園藝治療課程後,所有項目除了邏輯認知外都獲得極顯著 差異(表2),顯然此次園藝治療活動在量表顯示上是極為成功。
(ANOVA、pair-t test統計方法)
另外園藝治療的參與者如果屬於坐輪椅或身體比較弱勢的就需要有弱勢專用的園藝輔助工具,這類的工具通常具備有顏色鮮艷和人體工學的特殊造型。療癒庭園則是配置有輪椅使用者專用的花臺,如下圖所示。短文希望讀者能夠了解,如果想要進一步明白可以上”園藝治療研究中心”的官方臉書,有詳細的園藝治療資訊。
▲弱勢專用的園藝輔助工具 ▲輪椅使用者專用的花臺 郭毓仁 現職: 開南大學健康照護技術研究所教授 園藝治療研究中心創辦人 中華環境養生學會理事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園藝學碩、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學士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郭毓仁提供
焦點話題 淺談戲劇治療 撰文 / 蘇慶元_小C戲劇實驗室負責人
「戲劇治療是用演戲來治療嗎?」,身為十多年的戲劇治療工作者,這是我很常遇到的問題。由於戲劇治療是一個非常新的學門,在1950年代才出現這個字,同時在臺灣並沒有相關研究所,而出國讀戲劇治療的夥伴不過三十多人,實際在臺灣進行戲劇治療相關工作的人又更少,戲劇治療在台灣總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透過創作面具與台詞,我們可以安全地探索內在角色。 戲劇治療簡單的說,就是應用戲劇或劇場的方式,來進行以治療為目標的活動。在以前,它可能是由薩滿、草藥醫生等儀式中實行傳統療法面貌所呈現,而在現代,則是一套非常綜合的知識體系,需要學習心理學、發展、戲劇理論、戲劇教育、治療倫理、神話以及戲劇治療專門的理論與技巧。然而,由於戲劇治療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們所提出,因此並沒有一個完整而固定的作法,所以回到“戲劇治療是用演戲來治療嗎?”其實並不一定。例如戲劇治療的主要流派,包含以創造角色與反思為主的角色理論、在扮演遊戲中不斷轉化情境主題與角色的發展性轉化法、強調過程中的象徵以及大量使用身體工作的Sesame模式、順著個案心理動力發展的整合性五階段戲劇治療、以兒童發展為取向的「NDP與DPR」、以在他人見證下進行演出為主的治療性劇場、或以個案生命故事為文本的自傳劇……等等,個別流派所關注的重點與內涵都有很大的差異。
此外,戲劇治療也可能會應用其它領域的工作方式,例如在臺灣已經發展多年的心理劇、在戲劇教育中的戲劇遊戲、或是以即興為主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所以與其說戲劇治療是一種固定的方式,倒不如它是一個仍然在不斷擴充的集合體。
同樣的,戲劇治療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場域。若是在心理治療的醫療架構場域中,它就是一種以行動取向的心理治療,可以與不同的精神疾患工作,或是與較難進入傳統心理治療架構的兒童早療、兒童與青少年工作,但是需要有相關醫事人員執照方能進行,如諮商或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它也可以應用在教育上,在藝術與人文的表演藝術教學中,帶入戲劇治療的觀點,來看待學生創作與自我的關係;同樣地,它也可以應用特殊教育上,與不同身心障別的朋友,探索不同議題;它可以應用在自我成長上,藉著參加戲劇治療的工作坊,以戲劇的方式來探索自我的不同面向,促進自我整合;或是它也可以應用在劇場創作中,讓我們更關注演員的身心發展。
▲在安康藝術節中,透過訪談,我們演出真人故事,尊榮少數族群的生命。 第二屆安康藝術節 / 辣妹子
我們帶領三位志工,固定與安康社區三位居民兼好友的訪談與共同做菜,並演出他們的生命故事。 三位居民分別是韓裔腦性麻痺患者、她的印尼籍看護,以及一位來自四川的唐氏症患者。
而大體上來說,除了Sesame模式發展出獨特的「Movement with Touch and Sound」不需要象徵能力的身體工作模式以外,大部分戲劇治療流派之所以能夠有治療的效果,是應用著「表徵化」與「距離化」這兩個概念。表徵化,指的是當我們生存在現實世界,藉著感官來與這個世界接觸時,這些感官經驗在我們的內在呈現出心理的意象的過程,讓我們可以回憶、想像。然而這些內在意象,也會藉由表徵化的創作,再度的呈現在外在世界,例如我們使用偶來創作家庭、使用身體與聲音創作角色、使用文字撰寫故事,這些創作過程,可能是在表徵化的過程中,將內在的自我再現於外在,而使得那無形無色,無法捉摸的內在得以展現出來,讓我們可以掌握。而距離化,指的則是當內在世界被外在的創造物表徵化出來之後,外在的創造物已經與自我分離,因此產生了物理上與心理上的距離,讓創造物既是「我」又「非我」,而產生了內在的安全距離,讓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創造物時,可以處在一個曖昧的空間,一方面探索的是充滿可能與玩耍性的創作,另一方面則也同時面對內在的自我。
若大家想要探索戲劇治療,最簡單的方式,也許可以去回憶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童話故事或是電影,並且思考為什麼自己會記得這個故事或角色,或許這代表了他們反映了我們某一個生命階段的重要經驗,角色們替我們說出來我們說不出口的話語。若想要進一步的了解戲劇治療,可以去永和社大、臺師大與北藝大的進修推廣部都有相關課程,或者是參加相關不同主題的戲劇治療工作坊,而若有進一步的心理治療需求,則可以詢問相關心理診所,請他們推薦會戲劇治療技巧的心理治療師與自己工作。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遊走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穿梭玩耍!
蘇慶元 專長:戲劇治療、動作治療、戲劇教育、一人一故事劇場、劇場編導; 對於歷史、文化、神話、儀式,以及以上元素對於現代心靈的療癒作用,有極高的興趣。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蘇慶元提供
焦點話題 認識音樂治療,與特殊兒童的實例 撰文 / 陳怡萱_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音樂治療師
音樂與我們的生活 無論我們有沒有注意,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
無法想像,電影裡沒有使人身歷其境的配樂,失戀失意的時候找不到慢歌可唱,育兒時沒有兒歌與唸謠來伴孩子成長。
有人睡前聽聽柔和的音樂,好讓自己進入放鬆的狀態;也有人做事情有背景音樂,會比較專心和起勁;有人一邊洗澡一邊唱歌,自得其樂,抑或是紓解壓力;有人喜歡邀約朋友唱卡拉OK,也有人加入樂團,享受與人的社交及同樂;有人寫詞譜曲,在創作的過程中整理自己,並將其表達於世。
每個人都有其使用音樂的方式及目的。從兒時到老年,音樂從未離開我們的生活。
音樂,為健康目的所用 音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陪伴我們,同樣在醫療需求上,音樂多元和廣泛的應用,使它成為了一種新的治療介入方式。
事實上,音樂於健康的益處,在古希臘時代即有所記載。現代音樂治療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音樂家們來到了醫院,演奏給飽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的戰後士兵,院內的醫護人員發現,音樂為患者帶來身體和心理上顯著的改變。至今,從新生兒加護病房、兒童發展早期療育、精神暨身心復健、神經疾病復健治療、癌症病房疼痛管理,至安寧病房臨終照護,音樂治療逐漸在愈來愈多的問題與疾患上,為生理與心理衛生供應一股新的力量。
兒童音樂治療室裡的⼩故事• 容易爆炸的男孩 男孩是一位無口語的遲緩兒,踏入教室即開始嚎啕不絕,男孩媽媽陪著他縮在離門最近的角落,不斷安撫孩子。我一靠近,男孩爆炸的情緒就往上加一級,一發不可收拾。
我在鋼琴上彈了幾個和弦,慢而穩定地,向男孩伸出橄欖枝,測試及觀察他對音樂的反應。音樂若能具體化,那一刻它就像一絲細棉,在空氣中緩緩飛向哭泣中的男孩。我們相隔一點五公尺,我坐在遠方,用他可聽見的音量低聲哼唱。男孩的哭泣聲並沒有馬上停止,但卻如一陣又一陣的浪波,逐漸平息,直至停歇。他雙眼汪汪好奇地瞧了許久,彈吉他唱歌的陌生老師。我走向他,伸出手,他毫無思索牽起了我手,大手拉小手和平地步出了教室。
哭鬧與退縮,是遲緩兒常見的表現,因他無法理解環境,所以感到害怕。音樂雖不是語言,裡頭卻含有許多訊息。藉此,和他們建立關係,兒童在安穩的狀態下,才能互動和學習。
▲音樂治療室和樂器 (1) 電鋼琴、吉他、鼓類 •見異思遷的衝動男孩 他是一位個性親人的男孩,但在幾堂治療課過後,從種種跡象中,我開始懷疑男孩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我們常常玩一個拜訪森林朋友的想像遊戲,他總是迫不及待,敲門、按門鈴之後,還沒等到主人應門,就進了別人家裡。有一次,我們計畫要帶一份禮物給這些動物,剛說好給老虎的禮物是吉他,下一秒男孩看到地上的邦哥鼓,興奮地問我,送這個給老虎好不好,完全把吉他忘得一乾二凈。
在器樂合奏中,也能瞧出相似的問題,我們好比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他的音樂總是大聲而急促的,不顧我的節拍與音樂表情,即使我的琴聲突然變小或停下來,他在琴上的手仍不停歇,仿佛一隻脫韁野馬,自己衝得好不開心!
這時候我更改策略,不使用具有強烈架構的歌曲形式,從帶領的角色,退居成為跟隨孩子的。給予音樂空間,走在他後面,與他自由地打鼓即興。從他不規則的鼓樂中,汲取一些節奏樣式,像一面鏡子與他同步。男孩察覺了我的模仿,轉頭笑咪咪地看著我說:「老師,你好好笑」,他體會到與人遊戲的趣味。我們從兩個分離的音樂世界,走到了一起,在音樂裡對話、互動和連結,練習與人際關係中重要的觀察與等待。
▲樂器 (2) 木琴、鐵琴 • 惜字如金的女孩 她是一位語言發展遲緩的女孩,在治療室裡總是指這個、指那個,用她的一指神功告訴我,她要玩櫃子上面的樂器,請我拿下來。當她用鼓和律音管搭了一座給雞蛋沙鈴的溜滑梯時,她開心的看著我,手指著新傑作,與我分享她的喜悅。眼神和動作是她溝通的方式,她的語言發展落後,開口說話的動機不高。
有一次,我趁週末空閒時,把喜歡的童書編寫成曲,將故事的每一字句化成音符。年紀較小的兒童碰到故事書有兩個常見的問題,一是想趕快翻頁,二是注意力維持不久。我把《好安靜的蟋蟀》帶到了她的課堂,這是一本昆蟲互相問好的書。女孩隨著故事歌詞,跟著道「早安」、「嗨」、「午安」、「晚安」,說了好多字。偶爾,她的小手在鋼琴上彈一彈,就這樣在音樂中我們一起將整本書讀完了。音樂是刺激,也是提示,在故事歌曲停頓的段落間,她可以自發性地開口說話。
音樂治療有別於日常生活中聽音樂的自我療癒,也與音樂才藝教室裡的學習目標不同,亦非純粹的康樂活動。音樂治療,是藉由聆聽、歌唱、操作樂器、合奏、即興、創作等多元的音樂經驗,並在治療關係中,針對個別的問題和需求,在所設立的目標上獲得改善與轉變。
▲樂器 (3) 小型手拿樂器 陳怡萱 德國海德堡應用科學大學音樂治療碩士,專長為音樂及語言表達溝通、人際社交音樂遊唱、情緒行為及音樂即興 生活與認知學習歌曲設計、兒童早期療育、親子與手足關係歌唱陪伴、青少年與成人身心音樂治療等。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陳怡萱提供
焦點話題 藝術療癒之道 撰文 / 梁翠梅_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助理教授
藝術治療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並沒有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特定作法,它重視「適配性」-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與不同的療程階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與媒材,達成不同的治療目標與效果,以圓滿受助者各自生命的不同任務。藝術治療在情緒宣洩、認知重建、行動改變、靈性轉化等層面都有幫助,本文限於篇幅,僅就靈性療癒功能淺談,就從彩繪曼陀羅開始。曼陀羅(Mandala)繪畫之表象功能是催化個人創意-體驗:自核心展開的、生生不息的創作意念;中間歷程則可以體驗何謂「流動的中點」-某種趨近平衡、所需持續的動態性調修歷程......;深層目的則在於引導部分已覺醒者的「生活實踐」-沒有實踐一切都是枉然,而從曼陀羅繪畫中的覺醒是修「行」的開始。
▲這是練習”蘇菲轉”時期的畫作, ”蘇菲轉”-另類立體旋轉的曼陀羅。(作者自白) 曼陀羅畫作是原始世界的粗胚。覺醒的曼陀羅行者以生活空間為壇場,確定一件「深愛」的志業,並以之為圓心,進行「全像創造」,以其創建出利益眾生的心樂園。這個「深愛」與天命相關,若繼續還原下去-還原得夠深-與元初的本心自性相去不遠、乃萬有的活水源頭。由於在曼陀羅繪畫中有核心有本源-我們遂得以成為Mandala自身、Mandala化身、Mandala一切相,乃至其所延展出去的三千大千世界。曼陀羅(Mandala)繪畫曼妙無比,住於無所住。而「住於無所住」-正是藝術療癒的精髓,可以平行遷移到生活中奏功。藝術療癒不一定要進診療間,生活即藝術。如果能夠專心做好手邊事,便在藝術裡。其中靜心所產出的回饋就是最佳療效。當藝術不再只是藝或術時,它成為道,幫助你我體驗了「化」的滋味,最後上岸時一樣要捨筏。
藝術療癒不變的效果恆為覺醒,有若『蒙娜麗莎的微笑』。它與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之意涵並無二致。我在大學教授藝術治療多年,從ART玩到AR-T(Augment Realities Therapy),不管怎麼晃盪,最後都會盪向蒙式「微笑」的方向…...盪到岸邊…...任浪上岸、任浪化為岸的部分、任浪與岸合一。無論是身心靈的合一、人我的合一、還是天人的合一,合一是藝術療癒的必然過程與最終目的。這種藝術療癒,不停格於藝,也不定形於術、不屬任何特定學派。單純隨順人與人、人與境、人與法之間的適配性,選材取樣、隨境創作。重視藝術創作的『臨在』(Being here and now)過程。因為純粹的『臨在』足以成就藝術。而『臨在』成就的藝術療效力,亦足以直指人心。『臨在』與靜心、淨心、鏡心同義,義即專注當下。以直觀直覺開始,過程無念無想、自然即興流動、最後渾然天成。不論是繪畫、音樂、舞蹈,或者生活中的禪行、品茶、烹飪、插花…...等,都在靜心中自然化為藝術,人於其中觀心開心,『蒙娜麗莎的微笑』於焉發生。從創作投射到收復原型、從深戲人間到出離觀演、微笑總結『所作已作,不受後有』-這種藝術療癒的態度與過程,便是身心靈合一之道。
▲看畫與畫者交心,也是一種療癒。 Mona Lisa的微笑-永恆的擺渡-肉身的此岸永恆接通靈性的彼岸。 如果沿著海岸走,現在的立足點,既是未來的彼岸、也是過去的此岸; 既是過去的彼岸,也是未來的此岸。三世一時。微笑吧!Mona Lisa們! 但創作過程未必滑順,經常坑坑疤疤且出乎意料-當然,那又是另外一種美。有一次筆者受邀參加一個作品展覽,一路隨興玩耍,三週後終於成型,卻在入窯後爆裂。裂開的作品成了我求之不得的新作-比我想像得還美(我指意境而非視象),它如天書般啟發了我。
故事是這樣的-當時我從職場脈絡出發,以陶土捏塑了一組 「被拘禁在陶瓶裡受苦的人偶」-並名之為「陶-逃」,反映當時職場遇見的苦境、暗諷所有人類追求的都也反過來綑綁人。當瓶子爆裂後,人偶完全呈顯於陶器之外,陶瓶既碎、無瓶何須逃?!陸游『鵝在瓶中』自尋煩惱的畫面呈現之霎那,我心中所有的苦境不攻自破。一個創作過程、變成當頭棒喝。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回想起來,過程即作品,該經驗成為我個人行動藝術的典藏,一次未曾計畫、也無法彩排的真實日常,卻道盡了所有生命可能的虛幻與無常。
最後我要回到地面,跟大家分享兩則每個人都可以嘗試的藝療活動,體會自己終是自己最好的療癒師:
(一) 透過雙人太極圖-體現美好的人際關係 這活動可以用於夫妻、伴侶、親子、師生、或者任何人際關係的化解上。可選不同的媒材試畫。難度越高,收穫越大,譬如粉彩、水彩等混合度/流動性高的媒材,作畫時,彼此「界域」的拿捏是體現的重點,既要有分際,也要能交融,而為了趨近平衡和諧、不斷折衝調合的過程,便是這個活動的潛在效果。先由每個人獨立完成一張既要平衡又要和諧、且同時兩邊色彩都沒被汙染的太極圖,完成後再兩人一組,完成一張更大的符合上述條件的太極圖。我的假設是一個人若能獨立圓滿一張「道生兩儀」的太極圖,便有機會圓滿兩個人合作的太極圖。這活動可以鏡照出自己的人際史、人際風格、人際盲點與痛點,從而自發地自我更新。
▲太極圖是另一種Mandala的原型,很適合用來探索自我內在的身與心、自我與他人、 自我與宇宙之間的關聯,進而臻達和諧與平衡,常用於伴侶、親子、師生、乃至勞資雙方之和議。 (二) 釋放幻夢畸想的自由舞蹈 這活動可以用於個人,也可以用於團體。先以自由舞動的方式即興塗鴉,再釋放塗鴉線條中隱含的圖像,然後接龍說故事。在勾勒圖像或故事時,每個人都在投射自己、正因此也就有機會收復投射。不管是在畫作層面、或在肢體層面,組員不斷排列組合,以便激盪無限的新局。繼而發現:當下改變,不只帶動未來改變,過去也會跟著改變-因為沒有一個「真實的」過去-過去是被「說」出來的。改變說法,改變過去。畫會說話,當我們在藝義中進行解構、建構、再解構、再建構,人生也平行遷移改變。建構可能是創進、也可能是妄作。不論創進或妄作都可能是藝也可能成術,創作者若能保持覺知,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不作陶侃重複搬磚,或能成道。
寫到這裡意猶未盡,然受限於篇幅,暫作小結如下:藝或可充實人生、術或可維持生計、唯道方足以離苦得樂。願透過藝術療癒之道,與你重返伊甸園。
▲用一些不常用的顏色和筆觸,覺得暢快。不刻意要求對仗、平衡、和諧,不去管他人眼光與評價,反而心裡有了寧靜。(作者自白) ▲這張是洞穴畫。自我指導語是: 『當我走出幽暗的隧道時,我將看到......?』 我看到的是我將經驗的。它是高層潛意識的顯相,也可能是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作者自白) 梁翠梅 現任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專任助理教授,為高考合格諮商心理師,以藝術為媒介的專業助人工作者,著有《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等書。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梁翠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