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19期

焦點話題

擊樂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實驗

撰文 /洪郁媜 (旅法擊樂家,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工作者)
*

"擊樂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實驗,體現一段發現音色和重組聲音的過程。"

二十世紀是擊樂的革命年代,獨特與多元的特性提供當代作曲家一個找尋聲音的絕佳實驗空間。引人入勝的聲響中時常加入劇場、動作、人聲等表現元素,正如法國作曲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1所說 :「擊樂肯定是二十世紀聲音領域之中的大贏家。」2,擊樂作為一個聲音製造的媒介,然而有時候,它也詮釋著人們認知中的噪音 。

談及擊樂的發展,最古老的敲擊樂器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為馴鹿爪子製成的哨子。儘管擊樂是人類最古老的器樂之一,它在西洋音樂歷史上的記載卻相當缺乏,主要作為聲樂或器樂的旋律伴奏,用以穩固節奏和增添音樂效果。直到十九世紀,在貝多芬、白遼士、華格納、馬勒和史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筆下,擊樂開始在交響樂團中大放異彩。1931年第一首擊樂合奏曲《電離 Ionisation》誕生,由法國作曲家瓦雷茲(Edgar Varèse,1883-1965)3譜寫,展現擊樂饒富聲音色彩的偌大能量,深深影響後來的作曲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以節奏概念、特殊聲響和音質色彩為導向的現代音樂中,擊樂開啟了無比精彩的歷史新頁。在敲擊樂器之中,除了皮革、木頭、金屬等類別,生活中能夠製造聲音的物件都涵蓋其中,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表演形式,創造層出不窮的驚喜,正是擊樂的迷人之處!

何其開心地,與讀者分享在舞臺表演和教學經驗中所獲得,運用在擊樂中之創意與具有意義的小故事...

「庫普卡之水 Eau de Kupka」機械鐵琴與聲音馬達裝置樂器的邂逅

*

這是一場特別的音樂會,筆者參與捷克作曲家Jan Krejčík的首演作品《庫普卡之水》4。回想2017年在巴黎結識作曲家Jan,他正介紹著自己製造的樂器 : 機械鐵琴,這是一臺沒有踏板的鐵琴,由開關調整琴鍵的高低半音變化,作曲家希望在沒有電腦的幫助下,卻能創造出電子音樂的音響。另一位合作的法國雕刻家Dominique Defontaines製作水聲馬達裝置,搭配著石頭、水滴的擺置,投影出漣漪的波動。樂曲以捷克畫家庫普卡(František Kupka 1871-1957)之畫為主軸,結合擊樂、聲樂、水聲和影像,運用不同性質的聲音媒介描繪細微的水波流動,經歷一場充滿感動的音樂與大自然對話。

*

「朱銘美術館第十五屆兒童藝術營」 聲音樂器藝術裝置與創意擊樂劇場

*

2018年夏天,非常榮幸地能受邀至朱銘美術館擔任「第十五屆兒童藝術營」藝術家,以聽覺為出發點,認識現代音樂、大自然採集聲音、沙珠灣拾起漂流物、製作聲音樂器,最終完成擊樂劇場表演。令人驚豔的是,孩子的創作成果相當出色,在擊樂劇場表演中更是玩得不益樂乎,除了滿滿的成就感外,更帶給民眾與家長充滿歡笑聲的音樂時光!期盼這些收穫能在小朋友的心中萌芽,引領他們以開闊的角度看待事物,讓這份小小的感動足以在未來啟發與流傳。5

「藝傳千里2019表演藝術團隊巡迴校園體驗活動」生活擊樂課程

由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臺北打擊樂團赴宜蘭南澳高級中學演出並教學生活擊樂。學生使用校園中的環保資源如寶特瓶、紙箱、樹枝、石頭和杯子等器材,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創意。短暫的幾次課程裡與原住民小孩相處,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純樸天真,無形中帶來一股正能量,教學相長,原來歡樂的感染力如此正向,這次的寶貴經驗深深地烙印在心中,那是溫暖的美麗回憶。

* *

洪郁媜擊樂獨奏會「斷斷續續地說著...À Bâtons Rompus」融合即興創作與人聲 

回顧2018年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舉辦的擊樂獨奏會「擊造。游離Impatient Dissociation」,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主辦,是一場將行為藝術融合現代音樂的表演。往後,我開始在每場獨奏會中加入一首即興創作,在創造聲音與聲音的接收之中,開始一個斷斷續續的聲音故事。《莫名之音Unintelligible Vibes 》是2019年在國家演奏廳的獨奏會中的即興曲目,聲響中夾雜著燈光變幻,隨著音樂堆疊至最高點,剎那間全場熄燈了,黑暗中,觀眾得以專心的用耳朵來感受,感受那震撼、璀璨的聲音宇宙。「斷斷續續地說著...」音樂會以尖銳與柔軟兩種極端並存的聲響,直白地打動觀眾的心。粹選當代作曲家Alsina Carlos Roqué, Jean-Pierre Drouet, George Aperghis等經典之作,於演奏的同時注入人聲或臺詞,人聲和擊樂時而相互模仿,時而相應相襯,使音樂遊走於現代聲響與劇場表演之間。音樂在聲響的交織、堆砌和衝突中,訴說著人們在言語中無法表達的情愫,帶領觀眾進入變化多端、性格鮮明的音樂旅程。

音樂的美好跨越時空、語言和文化,近代擊樂將各個民族的傳統樂器與音樂元素融合於現代音樂之中,而隨著臺灣和世界各地對擊樂的推廣,擊樂無疑成為最生活化、最鼓舞人心的音樂存在。至今2020年,擊樂的領域仍然不斷地發掘新聲音,音樂家沒有停止對新素材的渴望,相信擊樂的創意與爆發力會持續帶給人們深刻的感動,詮釋著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樂章,擊樂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實驗 !

1. 皮爾.布列茲 Pierre Boulez,法國二十世紀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創立法國現代音樂研究機構IRCAM以及法國現代樂集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2. 出自皮爾.布列茲於 "動作與精神,Roland Auzet與Pierre Albert Castanet的對話錄" 書中所寫的序言。此書由Tschann Libraire出版社於2007年巴黎出版。
3. 埃德加.瓦雷茲 Edgar Varèse,法裔美國籍作曲家,被譽為「電子音樂之父」,是二十世紀音樂發展的先鋒。
4. 捷克作曲家Jan Krejčík  : 《庫普卡之水 Eau de Kupk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T6moE5gz4 音樂片段。
5. 朱銘美術館 2018兒童藝術夏令營第二梯成果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4h_M_m4cM。

焦點話題

世界音樂串起他們與我們
臺灣三大指標「世界音樂」節慶

撰文 /陳瀅仙 (《聽・見芬蘭:音樂、教育、設計、生活的交換旅程》作者)

Wifi和旅行,是現在很多人生活無法或缺的元素,兩者構成了當代生活的縱橫軸。比起以往,資訊的流通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文化及外國朋友。如何了解對方的生命故事、文化、大至國族歷史?音樂一直被認為是最容易的一個媒介,節奏、旋律喚起人類在出生時就已經內建的本能,帶我們跨越國境與種族的歧異,「我們」與「他們」在短短的時間,被串聯起來。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在臺灣我們已經擁有了不少由專業音樂人策劃的音樂節,其中幾個音樂節更是以推介「世界音樂」為目標,民眾可以藉此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本文介紹以北部為基地的三個重要音樂節,它們皆於秋季舉辦,雖然調性有所不同,但經常可以看到世界一流音樂家和音樂團體受邀其中。對民眾而言,這是可以免去機票、住宿及舟車勞頓,以合理的票價就可以認識不同世界音樂文化的絕佳機會!

亞太傳統藝術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臺灣戲曲中心)

亞太傳統藝術節-街道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受邀演出團隊:韓國【任實郡筆鋒農樂(Imsil Pilbong Nongak)】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受邀演出團隊:塞爾維亞表演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受邀演出團隊:塞爾維亞【斯巴耶齊重唱團(Svetlana Spajić Group)】)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亞太傳統藝術節臉書粉絲頁
 

亞太傳統藝術節自2000年起開辦,是國內歷史悠久、以傳統藝術為主題的大型藝術節,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做為展演基地,呈現出亞洲各地多元的傳統藝術風貌。藝術節期間,民眾除了可以欣賞不同國家的傳統樂舞、戲曲、工藝等內容外,還有相關主題的國際性論壇、講座和工作坊活動可以參與,透過實作親近傳統藝術,2017年亞太傳統藝術節首度串聯位於臺北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近年來的藝術節主題包括「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2016)、「傳藝湄公河」(2017)、「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2018)、「大地慶典—農村節慶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對話」(2019)等。
資料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世界音樂節@臺灣(大佳河濱公園)

*
圖片來源:音樂節在臺灣 – WMFTaiwan臉書

主打「戶外音樂體驗」,開辦於2016年的世界音樂節於臺北大佳河濱公園舉辦,為期約三天。不同於音樂廳封閉的空間,開放的戶外場域更增添了一層自在隨心所欲的氣氛,民眾甚至可以騎Ubike前往。除了工作坊和國際講座之外,更有超過一百攤的創意特色市集及異國料理等等活動,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民眾。

2018年邀請了來自安地斯山脈跨越印加文化古今的「SISAY西賽樂團」、融合不同樂種語彙的法國「DuOud電音烏德琴雙人組」及融會中東、及北非音樂元素的以色列「新潮流樂團Yemen Blues」。音樂團體及作品之多樣化,令人目眩神迷。

流浪之歌音樂節(臺北中山堂)

*
圖片來源:流浪之歌音樂節 Migration Music Festival 臉書

比起前兩個音樂節以傳統「國境」作為文化想像界線,創辦於2001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聚焦在當代音樂家「流動」的生命歷程及其獨立創作。這個小型音樂節為期三天左右,以「議題性」與「對話」做為音樂節主調,旨在創造一個疆界模糊化的音樂平臺,讓民眾了解獨立音樂作品背後創作歷程的動人故事,其他活動也包括紀錄片放映、展覽、異國食物攤等等。流浪之歌音樂節吸引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就筆者的觀察,目前臺灣欣賞世界音樂的聽眾仍屬小眾,但是此三大音樂節每年引介的團體及音樂類型,讓異文化因為不同的體驗而變得立體,音樂節更培養了一批每年忠實追隨的粉絲。雖然世界音樂節的舉辦地點目前仍有很強的地域性(以北部為主),但是地方性的表演中心近來也不乏見到一些世界音樂團體的演出,建議民眾自行追蹤這些表演場地的網路社群,以獲得最新的演出訊息。

除了音樂節之外,民眾也可以追蹤臺灣本土的獨立世界音樂及傳統音樂工作者,他們經常受邀音樂節演出,也展示了臺灣的音樂能量。近年來臺灣的高教音樂環境不斷鼓勵不同音樂背景的音樂家跨界演出,純粹的「西洋音樂」或「傳統音樂」標籤漸漸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實驗性的作品,當中交織不同音樂類型的語彙,增添今日臺灣音樂風景的色彩,讓民眾有更多元的娛樂選擇。

焦點話題

關於古典吉他的二三事

撰文 /蘇孟風(留法吉他演奏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系講師)

最古老的流行樂器

*
@徐欽敏攝影

吉他是大家最熟悉的樂器,不但說著時尚的多國音樂語言,也擁有400年老靈魂的成熟魅力。而色彩絢爛、氣質高雅的古典吉他,其兼容並蓄與說故事的能力,更是最具跨界意象的獨奏樂器。同時能夠奏出優美音色、豐富和聲,充滿詩意的古典吉他,總是讓人在一瞬間就掉入由六弦編織而成的音樂魔網。古典吉他 Classical Guitar 這個名詞出現於20世紀,不過 Classical 更接近「經典」的概念,相較於20世紀後風行的鋼弦民謠吉他、電吉他,Classical Guitar 承載的是數個世紀的經典音樂文化。

除了吉他獨奏,吉他作為少數真正意義的獨奏樂器,同時也是極為優秀的合奏樂器。吉他不僅能夠與各種不同樂器搭配室內樂,吉他重奏更是非常特別的編制。從吉他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到吉他合奏團等各種形式。吉他的重奏不僅應證了鋼琴詩人蕭邦曾說過的:「再也沒有比吉他更美的樂器了…除了兩把吉他~」,同時也更能傳達樂聖貝多芬所言:「吉他是個小型的管弦樂團」。吉他既可呈現如鍵盤樂器般豐富的和聲,亦可唱出如泣如訴的弦樂美聲,更有充滿異國色彩的掃弦。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吉他

在西方流行音樂文化裡,20世紀後半大量使用古典吉他(尼龍弦吉他)一時蔚為風潮 ; 從1960年代的美國搖滾樂團「門 The Doors」的經典歌曲 Spanish Caravan 中引用西班牙名曲 Asturias。老鷹合唱團 Eagles 1970年代公認的搖滾國歌「加州旅館 Hotel California」在樂團暫停20年重聚時重新演繹的新版本,也用尼龍弦不插電版本取代了原本火熱激昂的電吉他。1980年英國搖滾詩人史汀 Sting 推出的 Fragile,溫暖迷離的古典吉他獨奏也使萬人迷醉,而史汀更從此墜入古典的世界,在2006年推出了演唱文藝復興英國作曲家道藍 John Dowland 的迷人歌曲,同時自己演奏魯特琴。在流行音樂中,古典吉他經常扮演著流浪、蒼茫與拉丁、異國風情的象徵,除了音色上的不可取代,其背後引發的音樂文化深層連結,也突顯古典吉他獨樹一格的存在。

電影中的古典吉他

有聲電影的誕生被譽為第八藝術的重大變革,不論是主流電影或是獨立製片,都經常運用古典吉他做為隱喻的元素,除了1995年的「英雄不流淚 Desperado」安排主角以音樂家身份來掩飾他的殺手背景,吉他琴盒中暗藏武器的誇張設計與配樂的拉丁音樂更揭示了吉他充滿陽剛與力量的一面。2014年新版的「機器戰警 Robocop」片中為了展示尖端醫療科技,讓意外受傷失去雙手的古典吉他演奏家裝上特製的義肢,醫生要求演奏家控制情緒讓肢體自然帶動演奏,最後以失敗告終,演奏家並表示:「I need EMOTION to play.」,說明人類最珍貴的情感無法被科技取代。2008年名導演伍迪艾倫在西班牙拍攝的「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則是讓主角們在夜晚的花園聆賞古典吉他的獨奏,藉由古典吉他特有的溫暖與親密性,勾勒出最浪漫的氛圍。

古典吉他的跨界與融合

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文化的輸入,經過數個世紀的積累和醞釀,吉他逐漸成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國民樂器,近代拉丁音樂受到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並且以原住民音樂、黑人音樂、民間音樂作為基礎,進而在20世紀逐漸與爵士、流行音樂融合,重新回過頭影響歐陸學院風格,成為當代古典吉他音樂中珍貴的寶庫。當今的古典吉他音樂,不論古典、流行、藍調、爵士乃至於拉丁、佛拉門哥等各類型音樂風格,皆能悠遊其中。20世紀古典吉他音樂除了在主流文化佔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也在音樂種類與表演形式呈現開枝散葉的繁榮景象,也見證了古典吉他音樂走出傳統西班牙音樂的窠臼,擁抱更廣大的樂迷群眾。

*
圖片來源:Audience,MainStage,2015.jpg-Wikipedia

焦點話題

圖書館X音樂,比想像的更多

撰文 /編輯小組

走進圖書館的空間裡,在設有音樂播放器的獨立角落,手裡拿著坂本龍一的《音樂使人自由》,耳機裡播放著The Last Emperor,換了一個舒適的空間,聽起放鬆的輕音樂,享受悠閒自在的時光,音樂在我們的生活裡有著調劑和舒壓的強大效果。

有不少圖書館都提供這樣輕鬆聽音樂的服務,而一般我們會稱這種提供大量音樂資源服務的地方為「音樂圖書館」,蒐集典藏了實體的樂譜、影音資料外,還有跟上時代的數位串流音樂,給予使用者更豐富多元的聽覺享受。除了坐在圖書館裡聽音樂、看著書,還有哪些是我們想像之外的呢?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音樂與圖書館的各種可能性吧!

*

府城人回憶裡的嶄新空間

「安平純情金小姐,啊~等你入港銅鑼聲」,許石的「安平追想曲」是臺灣人記憶裡的老歌代表,臺南市北區臺南公園內,有座結合「閱讀、音樂、展演」的音樂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該館由育樂堂改建,整建時臺灣作曲家許石的家屬慨然捐贈大師之唱片、樂器、手稿等珍貴文物予臺南是政府,於是在館舍的2樓便佈有「臺灣歌謠的磐石─許石的歌與他的故事」常設展,以「歌謠交響的人生」、「噫!歌聲若響」、「舞臺追想曲」、「曲盤轉踅」四個專題來展出這些珍貴的臺灣音樂軌跡。

展區設有趣味的互動體驗裝置,可以現場聆聽許石的經典名曲。另外,還有模擬小型表演舞臺、擺放直立式麥克風供民眾拍照打卡。在許石音樂研究社裡,參觀者可以在平臺上按下樂器音效按鈕,創作自己的樂曲。「曲盤轉踅」則展出許石的唱片製作事業及黑膠唱片壓製過程,從1952年到1963年唱片出版的變化,可一窺許石的唱片事業版圖發展。

許石音樂圖書館裡有豐富的音樂圖書、視聽、樂譜及數位資源等資料,依音樂總論、古典音樂、臺灣音樂、各國音樂、其他音樂五大主題陳列,供民眾館內閱覽及外借。特別的是,圖書館裡有著黑盒子劇場、練團室、階梯教室、數位音樂聆賞區等空間,提供民眾團練、團體音樂欣賞使用,還有播映電影、音樂活動、工作坊等,並開放學校、樂團、藝文團體申請表演,為一兼具閱讀、音樂、展演等多功能的圖書館,下次到臺南時不妨順道到訪這裡感受一下音樂與圖書館所帶來的氣質薰陶。

* *
圖片及資料來源:由臺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提供
*

想要玩樂器?來圖書館借吧!

由加拿大Sun life基金會成立的樂器出借圖書館,在加拿大10個城市中的公共圖書館中實施,民眾憑借閱證就可以把樂器借回家裡彈奏。樂器由基金會徵集,民眾可以捐贈家中的樂器共襄盛舉,目前提供免費外借的有吉他、烏克麗麗、曼陀林、五弦琴、木琴、攜帶式鍵盤、各式鼓類和小提琴等樂器,讓有經濟困難的人們一樣可以享受音樂演奏的樂趣,音樂‧生活‧藝術無限制。

以溫哥華公共圖書館(Vancouver public library,VPL)為例,借樂器就跟借書一樣,有一個可以查詢的借閱系統、規定,還可以預約樂器。每人每次可借1個樂器,借期21天,後面無人排隊預約就可以續借最多2次,逾期歸一樣有罰款產生。

溫哥華圖書館特別製作了一個樂器的線上目錄,讓讀者可以查詢樂器的照片、基本資料和外借情形,如果想借的樂器外借中,還可以線上預約等待喔!

*
VPL 樂器目錄系統,顯示樂器的基本資訊(https://www.vpl.ca/instruments)

圖書館網站上除了羅列各項樂器的清單,還有說明解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樂器大小。以古典吉他為例,VPL提供了左右手吉他,有1/2、3/4和一般大小,分別適合不同身高、年齡層的使用者彈奏。每種樂器設有演奏教學資源連結,可看到館員推薦的書籍、DVD和雜誌等清單來教大家怎麼使用這些樂器,所以外借了樂器,也可以順便借一本教學手冊回去幫助學習。如何維護樂器也是共用時面臨最大的難題,圖書館特別請專家自製了如何妥善利用樂器的教學影片,從樂器的放置、保護到彈奏等分享,希望能延長樂器的使用壽命,讓更多人能利用。

*
VPL 樂器目錄系統,顯示樂器的基本資訊

Radiohead的搖滾公共圖書館

英國搖滾樂團Radiohead建立了一個可以了解他們自成立以來至今全面完整的資料檔案庫,以公共圖書館的概念呈現。

在網站上可以申請個人化的借閱證,放上自己喜歡的照片,而樂團團員則是圖書館員,不定期上線更新整理資訊與歌迷分享。

*
個人化借書證

有鑒於網路上的資訊混亂、充斥著畫質音效不良的資源,Radiohead決定自己建立它們的「公共圖書館」提供樂迷上線使用。館藏以畫面的彩色色塊區分不同時期出版的專輯,包含了與該專輯相關的音樂錄影帶、現場演出、藝術創作,並設有連結可前往購買的線上音樂平臺,相關影片則開放樂迷們免費觀看。

在搖滾樂團的圖書館世界裡,裡面的內容可是完整、可靠又是第一手資訊呢 !

圖片來源:Radiohead Public Library官方網站。
Radiohead公共圖書館的豐富資料庫

古典音樂線上聽

Naxos Music Library 成立於2002年,為世界最大的線上古典音樂圖書館,提供了超過143,000張唱片的串流, 2,223,000首樂曲,每月有超過600張新進CD。資料庫有完整的曲目目錄,選自超過800家唱片公司,每年持續增加中。

目前典藏音樂的來源有Warner Classics、Sony Classics、Virgin Classics、Analekta、 Berlin Classics、Haenssler Classic、Vox、BIS、Chandos、CPO、Hungaroton及整個Naxos、 Marco Polo、Da Capo 系列等著名或獨立品牌之唱片公司,收錄的來源可說是非常多元且廣泛。音樂資料年代涵蓋自中世紀至當代(歐、亞洲)作曲家的作品,除了有大量的古典音樂外,還囊括了傳統爵士、現代爵士、懷舊曲、兒歌、新世紀民謠、當代器樂、福音歌曲、中國傳統音樂、鄉村歌曲、流行樂、搖滾樂、電影配樂等各類型音樂,不用擔心找不到想聽的音樂。本資料庫可支援電腦、手機APP,讓聽音樂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

平臺上還提供了介紹古典音樂有聲書、作品分析、音樂領域重要條目和古典音樂節目等資源,讓使用者能更深入認識音樂的各個面相,是擁有豐富數位學習資源的平臺。

北市圖免費提供給讀者使用,記得先擁有本館的借閱證,可以透過線上辦證,取得證號密碼後,在館外進行登入即可。

資料庫連線路徑:北市圖首頁>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資料庫>拿索斯線上古典音樂圖書館。

請記得使用完畢務必要登出,讓其他讀者也可以開心聽音樂!

*
平臺上的Musicology音樂理論頁面提供了多元音樂領域專家的文章、論文。

資料來源

  1.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2136/
  2. 許石音樂圖書館。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164419087674413/
  3. 臺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照片文字資料提供。
  4. Vancouver public library。檢自:https://www.vpl.ca/instruments
  5. Radiohead (readdork)。檢自:https://www.readdork.com/news/radiohead-library-jan20
  6. Naxos Music Library拿索斯‧古典音樂圖書館資料庫。檢自:https://tpml.naxosmusiclibrary.com/nml3_refer.asp
  7.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興建計畫。檢自:https://www.culture.gov.taipei/

線上書城

一筆見樂章,音樂的多種樣貌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好音樂的科學II

好音樂的科學II 作者:約翰.包威爾(John Powell)著;柴婉玲譯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年:2018

帶你認識音樂所能釋出的療效!將音樂結合了大腦科學、心理學和實用社會學等角度的精闢分析,從各面向不同角度,探索各種多元可能性。內容涵蓋音樂品味、歌詞樂曲意境、與人情緒和記憶的連結等,收錄了一些極富趣味的實用音樂小常識,例如搖滾歌手巴瑞.曼尼洛的歌,可用來控制青少年?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只有鸚鵡能夠隨拍子起舞?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身邊的音樂吧!

晚安, 布拉姆斯:給你的古典音樂入門

晚安, 布拉姆斯:給你的古典音樂入門 作者:Zoe佐依子著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年:2019

古典音樂的速度是照著人的心跳標準去寫的,所以不會產生負擔感。本書以第一篇布拉姆斯《搖籃曲》為開頭命名,自幾萬位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篩選了適合家長睡前念給孩子聽的床邊音樂故事。內容介紹了作曲家背景故事和歷史翻譯原文,取自葛洛夫音樂大字典,並附上QRcode曲目和推薦聆聽版本,讓讀者能輕鬆閱讀並優遊享受在音樂世界裡。

無聲搖滾

無聲搖滾 作者:武曉蓉作;趙竹涵撰稿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集合了幕後小故事串成了貢寮海洋音樂祭18年的紀錄。這片濱海場域醞釀了許多不同任務角色的海祭故事,透過樂團、樂迷、硬體、攝影、居民、評審、庶務總管、企宣人員……等不同的視角,敘述著各自的海祭經驗和心情。本書可一覽包括在地居民和海祭的磨合過程、工作人員與大海惡劣天氣博鬥抗衡的經驗等,以及渴望被更多人看到的獨立樂團熱血青春,為了音樂毫無顧慮、放手一搏的勇氣故事。

用生命歌唱

用生命歌唱 作者:蘇麗文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蘇麗文老師說:「喜歡一首歌,是因為歌裡有自己的故事。」書裡闡述了「唱歌」對人生的幫助,聲音的藝術自我陶冶,並透過唱歌找回語言的魅力。書中亦記載了音樂背後的追夢歷程,以及唱歌的技巧、聲音的共鳴利用等。蘇老師用生命熱愛著歌唱,譜出一篇篇扣人心弦的人生樂章。

跟著茵樂去旅行

跟著茵樂去旅行 作者:蘇子茵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跨界小提琴家蘇子茵用10首樂曲,帶出一首首插曲,從一座城市走進另一座城市,從一個音符飛過另一個音符,橫跨12個國家,以音樂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呈現文字記錄跨界的感動。作者在旅途中不時有著突如其來的意外邂逅,點點滴滴,繞成令人感動的音樂小宇宙。

聽, 文化

聽, 文化 作者:黃康寧著
出版社:聲樣創意
出版年:2017

這是臺灣取樣音樂與文化保存的第一本書!作者利用數位科技保存代表臺灣文化的聲音,讓世界聽見臺灣。有感於在國外網站上找不到臺灣特色的取樣音源,作者以文字記載了從文化反思到技術實踐的心路歷程,取樣範圍包括臺灣國樂團、梨春園、鼓樂、鼻笛、泰雅獵首笛等特色聲音,透過聲音的追尋,一步步接近古老的文化靈魂。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作者:莊仲平著
出版社:信實文化行銷
出版年:2015

提琴是個浪漫的題材,充滿神祕性與藝術氣息。此創作具有散文和小說虛實交錯的特性,作者以其對提琴多年的熱情與豐富知識,透過敏銳的觀察力,探索提琴的秘密,或讚佩工藝,或遊走於製琴城鎮之歷史滄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文藝闡述提琴的本質。閱讀本書,必定可以對提琴有著全面性的認識。

音樂原來是這樣

音樂原來是這樣 作者:盧文雅著
出版社:臺北藝術大學
出版年:2017

最完整、最簡單學習樂理中音程的寶典。作者為臺灣知名爵士音樂家,以其多年沉浸在各類型音樂中的實戰經驗,以及其從事音樂教學的細膩觀察,整理出基本樂理的知識分享,從音準、旋律、節奏到大、小調等,搭配圖文和有趣的對比舉例。在音樂的世界中,不但不分家,還能找出更多共通處,徜徉在學習音樂的樂趣中。

好音樂的科學II

好音樂的科學II
作者:約翰.包威爾(John Powell)著;柴婉玲譯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年:2018

帶你認識音樂所能釋出的療效!將音樂結合了大腦科學、心理學和實用社會學等角度的精闢分析,從各面向不同角度,探索各種多元可能性。內容涵蓋音樂品味、歌詞樂曲意境、與人情緒和記憶的連結等,收錄了一些極富趣味的實用音樂小常識,例如搖滾歌手巴瑞.曼尼洛的歌,可用來控制青少年?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只有鸚鵡能夠隨拍子起舞?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身邊的音樂吧!

晚安, 布拉姆斯:給你的古典音樂入門

晚安, 布拉姆斯:給你的古典音樂入門
作者:Zoe佐依子著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年:2019

古典音樂的速度是照著人的心跳標準去寫的,所以不會產生負擔感。本書以第一篇布拉姆斯《搖籃曲》為開頭命名,自幾萬位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篩選了適合家長睡前念給孩子聽的床邊音樂故事。內容介紹了作曲家背景故事和歷史翻譯原文,取自葛洛夫音樂大字典,並附上QRcode曲目和推薦聆聽版本,讓讀者能輕鬆閱讀並優遊享受在音樂世界裡。

無聲搖滾

無聲搖滾
作者:武曉蓉作;趙竹涵撰稿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集合了幕後小故事串成了貢寮海洋音樂祭18年的紀錄。這片濱海場域醞釀了許多不同任務角色的海祭故事,透過樂團、樂迷、硬體、攝影、居民、評審、庶務總管、企宣人員……等不同的視角,敘述著各自的海祭經驗和心情。本書可一覽包括在地居民和海祭的磨合過程、工作人員與大海惡劣天氣博鬥抗衡的經驗等,以及渴望被更多人看到的獨立樂團熱血青春,為了音樂毫無顧慮、放手一搏的勇氣故事。

用生命歌唱

用生命歌唱
作者:蘇麗文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蘇麗文老師說:「喜歡一首歌,是因為歌裡有自己的故事。」書裡闡述了「唱歌」對人生的幫助,聲音的藝術自我陶冶,並透過唱歌找回語言的魅力。書中亦記載了音樂背後的追夢歷程,以及唱歌的技巧、聲音的共鳴利用等。蘇老師用生命熱愛著歌唱,譜出一篇篇扣人心弦的人生樂章。

跟著茵樂去旅行

跟著茵樂去旅行
作者:蘇子茵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8

跨界小提琴家蘇子茵用10首樂曲,帶出一首首插曲,從一座城市走進另一座城市,從一個音符飛過另一個音符,橫跨12個國家,以音樂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呈現文字記錄跨界的感動。作者在旅途中不時有著突如其來的意外邂逅,點點滴滴,繞成令人感動的音樂小宇宙。

聽, 文化

聽, 文化
作者:黃康寧著
出版社:聲樣創意
出版年:2017

這是臺灣取樣音樂與文化保存的第一本書!作者利用數位科技保存代表臺灣文化的聲音,讓世界聽見臺灣。有感於在國外網站上找不到臺灣特色的取樣音源,作者以文字記載了從文化反思到技術實踐的心路歷程,取樣範圍包括臺灣國樂團、梨春園、鼓樂、鼻笛、泰雅獵首笛等特色聲音,透過聲音的追尋,一步步接近古老的文化靈魂。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作者:莊仲平著
出版社:信實文化行銷
出版年:2015

提琴是個浪漫的題材,充滿神祕性與藝術氣息。此創作具有散文和小說虛實交錯的特性,作者以其對提琴多年的熱情與豐富知識,透過敏銳的觀察力,探索提琴的秘密,或讚佩工藝,或遊走於製琴城鎮之歷史滄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文藝闡述提琴的本質。閱讀本書,必定可以對提琴有著全面性的認識。

音樂原來是這樣

音樂原來是這樣
作者:盧文雅著
出版社:臺北藝術大學
出版年:2017

最完整、最簡單學習樂理中音程的寶典。作者為臺灣知名爵士音樂家,以其多年沉浸在各類型音樂中的實戰經驗,以及其從事音樂教學的細膩觀察,整理出基本樂理的知識分享,從音準、旋律、節奏到大、小調等,搭配圖文和有趣的對比舉例。在音樂的世界中,不但不分家,還能找出更多共通處,徜徉在學習音樂的樂趣中。

●udn數位閱讀電子書(udn讀書館電子書)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看懂音樂的大眼睛

看懂音樂的大眼睛
作者:李秋玟、吳智聰、曾智寧
出版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出版年:2006

學校音樂課沒有教的,本書幾乎囊括。配合「藝術宅急配」活動所出第2本書,集中火力在解答想接觸音樂類的入門者通常會有的疑問,書中羅列以各種問題,舉凡浪漫樂派是要談戀愛嗎?聽音樂前一定要做功課嗎?樂團的座位為什麼換來換去的,綜合了知識、常識和生活的三面向來看音樂,由本書引領進入豐富多變的音樂世界。

咱來讀冊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 封面
  • 作者:連純慧 著
  • 出版社:遠見天下
  • 出版年:2017年
  • ISBN:9789864791736
  • 定價:300元
  • 索書號:910.38 3525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QR Code
馬上預約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音樂家並非高不可攀,他們也有七情六慾,其創作、生活、愛情都充滿了人性,使得跳躍的音符與賞樂人士產生共鳴,茲摘三例如下:
  • 維也納三傑: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塑像刻在柏林蒂爾加藤公園的紀念碑上,彼此背對背遙望遠方,象徵各自擁有一片天地。海頓1732年生,6歲接受高壓式的音樂教育而打下基礎,27歲受聘匈牙利親王的樂長凡30年,創作無數被譽為 「交響樂之父」,1790年定居維也納。與小他24歲的莫札特屬忘年之交,1785年莫札特題獻6首玆樂四重奏給海頓,並共同演奏。1787年貝多芬17歲師事莫札特與海頓,1791年莫札特去世,乃專心向海頓學習。
  • 杜蘭朵與普契尼:杜蘭朵公主出題徵婚,韃靼流亡王子應徵並答對了希望/熱情/杜蘭朵三道難題,公主有意毀約,王子乃自行出一道謎題,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王子即不追究且願領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和丫鬟柳兒,柳兒在嚴刑逼供下自盡以保守秘密,翌晨,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吻融化了她冰冷的心,而締結良緣。1903年初,普契尼與情人埃爾維拉及其子,晚宴後車禍,請女僕朵莉亞照料,埃爾維拉醋勁大發,導致女僕自盡。好事者將劇中,為保密而自盡的ㄚ環柳兒,影射照料他自盡的女僕朵莉亞。
  • 孟德爾頌與馬太受難曲:1809年生於漢堡,祖父哲學家、父親銀行家,母亦系出名門。1824年隨名歌唱家柴爾特面見歌德,被誇比美莫札特。在外祖母協助下,得到巴哈「馬太受難曲」手稿,經多年鑽研,終於排除萬難,1829年與德弗林安特重新演繹,使世人了解巴哈的偉大。同年在倫敦指揮自己的作品《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1835年接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玆樂團」總監,同時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培育後繼團員。1847年11月乘著歌聲的翅膀,優雅地離優雅地離開塵世。

咱來讀冊

音樂,不只是音樂 封面
  • 作者:彭廣林 著
  • 出版社:遠見天下
  • 出版年:2019年
  • ISBN:9789864796229
  • 定價:350元
  • 索書號:910 4204
音樂,不只是音樂QR Code
馬上預約

音樂,不只是音樂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本書從音樂觀念、歷史故事、音樂常識、樂器家族、樂團組合、音樂家、演奏家、古典名曲等八個角度,來介紹歐洲古典音樂,其要點如次:
  • 中世紀教會當初做禮拜時,都以修士修女朗誦經文、吟唱詩篇為主,逐漸由單音音樂變成複音音樂,也就是混音四部的由來,至今被保存下來的有數千首聖歌旋律,這可說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濫觴。
  •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創作素材不再限於宗教聖歌,擴及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或民間歌謠等,同時成立宮廷樂團為貴族們服務,帶動音樂風潮。
  • 演奏樂器有鍵盤(鋼琴)、弓玆(提琴家族)、木管(長笛、雙/單簧管)、銅管(小/長號、法國/低音號)、打擊(鼓、鑼、板、三角鐵)等。
  • 樂團組合包括交響樂團(交響曲之父海頓、交響曲代言人貝多芬)、管樂團(軍中、學校)、玆樂團、玆樂四重奏(小提琴2、大/中提琴各一)、二重奏等。
  • 音樂家包括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音樂之父德國巴哈、交響曲之父奧地利海頓 、全方位作曲家奧地利莫札特、快樂頌奧地利貝多芬等。
  • 演奏家包括傳奇小提琴作曲家義大利帕格尼尼、浪漫鋼琴作曲家俄國拉赫曼尼諾夫、20世紀宗師西班牙大提琴家薩爾斯、備受歡迎的波蘭鋼琴家魯賓斯坦、最具特質的俄國小提琴家海飛茲。
  • 古典名曲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快樂頌」、波蘭女鋼琴家芭達潔芙絲卡「少女的祈禱」與貝多芬「獻給愛麗絲」、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中的「遊子吟」、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中的「念故鄉」、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中的「我的名字是咪咪」。

咱來讀冊

我想把歌唱好 : 網紅歌手養成術 封面
  • 作者:蔡宛凌 著
  • 出版社:大田
  • 出版年:2017年
  • ISBN: 9789861794853
  • 定價:119元
  • 索書號:489.7 4433
我想把歌唱好 : 網紅歌手養成術QR Code
馬上預約

我想把歌唱好 : 網紅歌手養成術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當手機與網路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心,人類的生活習慣也就隨之改變,在各種APP推出即時影音與網友互動功能時,小屏幕影像的影響力就藉著互聯網而成為媒體主流,歌唱家很容易找到展示才藝的平臺而一舉成名。

想作為一位網紅歌手,基本功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了解聲音來自身體的器官,對於胸腔、口腔、鼻腔、頭腔等共鳴區的成熟運用,才能展現各種音域、腔調的掌控;其次氣息控制直接影響到樂句的完整度,因此要注意鎖骨呼吸、肋骨呼吸、橫膈膜呼吸的不同;其三是肌肉訓練,當我們學會腹橫肌、橫隔膜肌兩組肌肉群的訓練時,就可以找到聲音的支撐點。

有了專業技術後,把自己當作一個公司來經營,成為一個品牌、一個有故事的人。還要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將自己做為好的品牌定位,讓市場需要你。但靠個人的力量無法邁向成功,一定要透過與別人合作來建立品牌和影響力。

由於多媒體的興起,網路讓可以聽到的音樂變得非常多,音樂人面臨的問題是跨界合作與全球化,要想辦法與業界合作、整合資源,並帶出更大的影響力;因著社區平臺的興起,現在擁有內容產出能力的創作者,無論是否有經紀公司包裝,都可以發片,登上大舞臺演出,也可在KKBOX等音樂平臺上架。

媒體多樣化的時代下考驗著每一位音樂人,要思考自己希望表演什麼?還可以透過那些形式來表達?還可以在那些平臺展現自己?如何在多產的情況下仍不失自我?這就是現在歌手面對的課題,環境不斷改變,但我們的夢想從未改變。

咱來讀冊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 封面
  • 作者:范德騰 著
  • 出版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出版
  • 出版年:2017年
  • ISBN:9789860535013
  • 定價:300元
  • 索書號:910.7 2360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QR Code
馬上預約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

書摘/編輯小組

集結了《PAR表演藝術》雜誌的「藝饗天開」專欄文章,音樂教授范德騰幽默地分享了家庭、求學、友誼、恩師和愛情等日常生活的事件,和他的表演、音樂理論及音樂歷史結合,將「現在」和「過去」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作了巧妙的連結。

用當地的語言和別人交談是陪著作者從小到大的夢想,而後在地球的另一端,成為了東吳大學美國籍教授兼臺灣女婿的身分。作者回想起在美國費城的週一清晨閱讀著《費城詢問報》的日子,記載著費城人生活中的大小事和費城的點點滴滴,進而影響著他在多年後於異地扮演了一位專欄作家的角色,寫著可能看起來無關痛癢的芝麻小事,其中卻蘊藏著非常神奇且有趣的人生百態。

書名取自書中的「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一文,身為一位古典音樂教育者,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練習、教學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但在一次學校爾然的邀請下喚起了作者對爵士樂鋼琴演奏的狂熱,在琴聲中想起了生命的重要時刻,包括小時候聽著爵士音樂電臺的週日晚上、學生時期打工時彈奏著經典爵士歌曲,以及研究所時期修了一門爵士即興演奏課等,常被人評論他的即興樂曲裡有著古典音樂的影子等種種回憶,結尾闡述著作者未來退休的規劃,在飯店裡彈奏著沒有貝多芬樂章的純粹爵士樂。

本書建議以輕鬆的心情閱讀著每篇短文,與作者一同來一場跨越疆域和國界的音樂之旅,從美國成長歷程的分享、親切的臺灣日常生活瑣事到東西文化的差異融合,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出了音樂領域的專有名詞、作曲家和曲目等,將理論套用到聽覺感受和生活化的小事,拉近了與古典音樂的距離,而每篇文章總能以俏皮的用語作結,讓閱讀者都不禁會心一笑,感受作者在音樂和真實世界裡的自在和豁達。

專題小棧

抗疫,一起囤積知識的日子

撰文 /編輯小組
COVID-19(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到超市人擠人地囤積物資可是提高了群聚的風險。這個時候,讓我們來善用宅在家裡的時間吧!

隨時注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https://www.cdc.gov.tw/

*
  • 從網站上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疾病資訊,千萬不要被假消息騙了。亦可以加入衛福部臉書粉絲專頁或LINE官方帳號,最新消息一把抓。
  • 同場加映:口罩實名制2.0

線上電子書免費看

防疫非常時期,讓閱讀陪您一起度過這嚴峻的考驗。請從臺北市立圖書館首頁>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電子書連結 *

電子書一起看起來!

防疫第一步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療癒書陪你度過低氣壓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書籍封面圖
囤積語言能力
現在沒有必要千萬不要出國!但語言能力就趁著現在閉關在家,好好培養。下次出發時,才能通行無阻。臺北市立圖書館提供線上學習英語、日語考平臺,一起來測驗一下自己的程度吧!
  • 空中英語教室-影音典藏學習系統(線上10人版) 點下圖連結
    *
  • Easytest 日語學習課程_日檢線上課程(線上10人版) 點下圖連結
    *
參加臺北市立圖書館服務『讚』活動直播
歡迎上北市圖臉書粉絲專頁觀看不定期舉辦的活動直播喔! *
  • 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
  • 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