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31期

焦點話題

生產本該無傷 ——
一場生產派對的醞釀

撰文 / 陳鈺萍_好孕工作室負責人、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寶寶來到世上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必然是哭泣嗎?你看過微笑出生的寶寶嗎? 



寶寶來到世上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必然是哭泣嗎?你看過微笑出生的寶寶嗎? 


提到生產,大家總說是痛苦的。於是母親們或他們的伴侶、家人,面對生產時,通常充滿恐懼。人們也常說,因為人生充滿苦痛,所以寶寶來到世上總是大聲哭泣。好孕團隊從2016年開始做「順勢生產」至今,服務了超過四百個產家,在一場又一場的「生產派對」中,不但常常接生微笑出生的寶寶,母親、父親,甚至共同參與的大寶、二寶與其他家人,透過這樣全然不同的生產歷程,也得到力量。彷彿參與的每一個人,又重新出生了一遍。

「什麼?你說生產是一場派對?」別說你們不相信了,20多年前在醫學中心受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的我,也不會相信。每當產婦在產檯上耗盡力氣,主治醫師一聲令下,我迅速就戰鬥位置,開始推子宮壓肚子幫忙出力。胎兒下降到一定程度,主治醫師剪開會陰,縮短產程,寶寶得以「盡快」出生。對當時的我來說,生產只有這種選擇,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奮力協助著。產房通常充滿著產婦的哀號聲、護理師與主治醫師的斥責聲、一旁伴侶無聲不忍的眼淚——如果伴侶「敢」陪著進產房,主治醫師也允許的話,因為產房通常是禁止「他人」進入的。包括我自己生了兩個孩子,也不疑有他的用了這樣的方式。生產的場景,是嚴肅、辛苦甚至是不堪的,很難跟「派對」這樣的意象連結在一起。


助產師溫柔陪伴產婦用舒適的姿勢迎接寶寶的誕生 



▲ 助產師溫柔陪伴產婦用舒適的姿勢迎接寶寶的誕生 


2014年,就讀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我,轉化白色巨塔的醫師思維,參與了「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成立。來自各行各業的夥伴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生產回到以產婦為主的照護方式。看了聯盟夥伴在家生產的影片,我嚎啕大哭,才知道生產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也才知道自己的生產經驗是創傷的。那是一種以產婦與胎兒為主體的照護方式,在產前充分的準備與計劃之後,生產當下只管盡情投入,領受身體的一切變化。來自母體與胎兒自身的極大動能,推著胎兒在產道前進,最終得以順勢著陸地球。產婦不需上產檯被架開雙腿、限制活動,不需要被剪開會陰,更不需要任何人在肚子上,施加任何壓力。產婦自己,也無需呲牙裂嘴地用力,只需要順著像海浪般一陣陣的收縮,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之中,做到最大的放鬆,讓寶寶往外滑出。那是母親與胎兒的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只需讓身體去發揮。陪伴協助的我們,不打擾、不介入,就是最大的溫柔。

於是2016年結束八年全職媽媽生活二度就業的我,決定投身一場生產的「寧靜革命」,實踐「以產婦為主,低醫療介入,醫師與助產師共同照護的生產方式」。這些年時不時會想,二十年前生產時,如果也有一位陳鈺萍醫師帶領好孕團隊做著一樣的事,那該有多好!我絕對會毫不猶豫的投入這場生產派對,讓孩子用這樣的方式出生,因為每一個產婦,都值得這樣的對待。

那麼,生產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子的?百年來世界發展的趨勢,生產場所從居家變成到醫院,接生者從產婆變成醫師。看似線性進步的必然,有哪些事情在這樣的過程中遺失了呢?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時鐘的發明,讓所有的事情依「時」進行。這個「時」,不再是大自然的四時變化,日夜交替,而是整齊一致的劃分。人們崇尚現代化帶來的效率、進步。生產這樣原本發生在家裡的生活事件,慢慢轉變為在醫院這樣的「機構」中進行。產婦不再由女性親友陪伴生產,「接生」成為醫療機構中由專業人士(通常是醫師)執行的技術。進到醫院的生產,像極了工廠的生產線,寶寶出生就是產品的產出,標準化的流程、效率,讓這過程中最重要的女性「聲音」與「身體經驗」,被消音而不可見。原本產婆師徒相承的接生技術,也在這樣的轉變中逐漸消失,被醫療儀器、藥物與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所取代。然而,也有不是這樣發展的地方,2016年丹麥的參訪,開啟了我不同的視野。在這個以現代產婆——助產師為接生主力的國家,接生知識與技術代代相傳超過四百年,即使大部分的生產在醫院,卻維持著以產婦為主,低醫療介入,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護的生產方式。參訪結束回到臺灣,我下定決心,要把這樣的生產照護方式,在臺灣實踐。

「陳醫師,生小孩真的太爽快、太有成就感了!要不是經濟考量,我可以這樣一直生下去!」新生兒還在胸前肌膚接觸的產婦,一邊喝著熱湯,一邊這麼說著。「陳醫師,子宮收縮真的不是痛耶!我是很怕痛的人喔,生產前我也一直懷疑自己可不可以辦到。可是子宮收縮真的不是痛啊,在助產師的陪伴導引下,順著自己身體的感覺,那真的像是一陣陣推力,不是痛!」第一胎因為懼怕產痛直接要求剖腹產的產婦,第二胎成功陰道產之後,肌膚接觸時這樣跟我說。

產後即刻母嬰肌膚接觸,讓寶寶體溫、呼吸及血糖更穩定
▲產後即刻母嬰肌膚接觸,讓寶寶體溫、呼吸及血糖更穩定


這些年接受各式訪問,最常被問到:「有沒有印象最深,最特別的生產?」其實,每一場生產,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同一個產婦,生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都是全新不一樣的體驗,有著不一樣產程與感覺。相同的是,產後肌膚接觸,愛的荷爾蒙——催產素大噴發的時刻,在場的所有生產隊友都沐浴在愛裡,充滿光芒。那是最溫柔,充滿力量的時刻,讓人上癮。無論是生產的人、陪伴的人、或是接生的人,都可以如此這般的一直投身其中!

生產,本該無傷!一起來醞釀一場身心靈全方位的生產派對吧!


陳鈺萍
現任好孕工作室負責人及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是溫柔生產與母嬰親善的主流推手;將科學研究與自然感性融合,孕育一道引領女性找回自我與自主的光。
本篇文章之圖片由作者陳鈺萍提供

焦點話題

溫柔的革命 ——
讓生產回到最自然美好的狀態

撰文 / 邱明秀_邱明秀助產所負責人、花蓮縣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


根據2021年國民健康署統計,我國助產師接生率0.14%是全球最低的國家,活產嬰兒出生方式,平均每3位中約有2位自然產,1位剖腹產,2021年剖腹產率37.93%達歷年最高,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之10%-15%相去甚遠。

民國93至110年出生通報活產接生者
▲ 民國93至110年出生通報活產接生者
(來源:中華民國110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 p.74)
民國93至110年出生通報活產接生者
▲ 民國93至110年出生通報活產產婦生產方式
(來源:中華民國110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 p.73)


許多歐美先進國家在「制度完整」這方面皆已有長足進展,而婦女可以自主選擇助產師為其接生的比例也較臺灣高得多,例如美國就超過10%,英、法、丹麥、瑞士、芬蘭、紐西蘭等國更是超過60%,就連毗鄰臺灣的日本、香港,助產師接生的比例也超過20%~60%不等。這些國家中,助產師與醫生分工明確,醫療介入生產的程度低,剖腹產情況也不常見。如今臺灣邁向少子化趨勢的現在(2021年出生數僅158,702人,是近20年最低),不只親子教育的概念持續更新,生產這件事也重新被定義,而溫柔生產就是讓產婦回歸到最自然、舒適且充滿信任的環境進行生產。

難道醫療體系內容納不下「助產師」的角色?

事實上,衛生福利部也曾於2014年嘗試過推動「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將助產人員納入醫院內為產婦服務。彼時共六間醫院參與試辦,由助產人員接生的剖腹產率及會陰切開率下降、母乳哺育率提升,而婦女及家屬對於此照護模式的滿意度均達85%以上,母嬰有併發症為0%,這些亮眼的成果足以證明助產人員投入婦幼孕產期照護,對於婦女、國家、助產人員及產科醫師的高效益成果。其中進入桃園醫院待產的產婦,能自行選擇由助產人員或醫生協助接生。結果呈現在計畫內的三百餘名產婦中,接生滿意度高達九成以上。顯而易見,友善多元溫馨生產試辦失敗的原因並非助產師的專業度不足,而是醫療體系內容納不下「助產師」。然而前所提及歐美這些國家的婦女,難道都找助產師在家裡生嗎?不是的,多數產婦一樣選擇在醫院或生產中心生產。


助產師重新找回自身定位

隨著溫柔生產新觀念的盛行,助產師重新找回自身定位,實踐著「以產婦和胎兒為主體」的接生方式。近年來婦女來找助產師接生急遽上升,接生率由0.02%逐年明顯上升至0.14%。相對之下歐美國家的婦女,可以自主選擇助產師為其接生的產婦比例也較臺灣高出許多。在臺灣的民眾繳交健保費,卻無權選擇在醫療院所由助產師接生,就因醫院無助產師編制,實在令人不解。由於助產師不若醫生還需看診、值班,其與產婦的溝通十分頻繁,常可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礎,而「客製化」地針對產婦個別性給予合適的生產教育。助產師接生和醫生接生最大的不同是,我們不趕時間。配合產婦的腳步,緩緩地、從容地、完成所有的生產過程,讓產婦在醫療介入最低的情況下完成生產過程。

助產師除了接生,產前、產後檢查與保健指導,指導內容含括母乳哺餵、產後運動、營養、為人父母調適、新生兒生長發育及照護、性生活回復……等保健指導。

過往社會大眾想像早年代的產婆服務一定是在家,其實不然,懷孕婦女不僅能在家生產,醫院生產亦能共構美好溫柔生產。目前在醫院中,願意從事產科醫師的人數越來越少,護理人員經訓練雖足夠三班照顧產婦,但產科護理人員與助產人員所能提供的婦幼照護角色不同,且助產師能提供婦女及其伴侶由產前到分娩甚至到產後的一連貫持續性的服務。「母體既然如此難以預測,為何還要選擇『居家生產』?」這或許是很多人的不解之處。那是因為,臺灣至今仍無完整規範將助產師納入醫療體制內,追求自主生產的產婦無法在醫院內覓得所欲,只好尋求助產師至家中協助生產。

溫柔生產的地點由產婦決定,可以在家中,也可以在醫院。生產方式也不限於生產檯,更多時候會採蹲姿、跪姿或是在水中生產。產婦也可以依計劃決定在低風險的狀況下接受或不接受哪些醫療行為,甚至是選擇接生者,哪些人可以陪同生產、什麼樣的燈光音樂。這些選擇會再與助產師、醫師討論過後製作成「生產計畫書」,做為生產時的依據。如果真的有魔法,魔法一定源自於自信,彼此的相信。每個協助生產的時刻,都一定會有痛楚,同時產婦都知道有一個願望就在眼前,只要堅持下去,孩子就會真的到來。

經驗傳承與政策落實

生產是一場戰爭嗎?制式化的觀點才是最可怕的。如何讓助產專業能力傳承,讓現在的偏鄉與未來婦女生產,連結助產專業發展的新里程碑,是值得助產專業反思與努力的方向。然而國家政策卻唯獨將助產師編制排除在外,正是現在醫療機構化最教人無從信任的因由。

有幸2004年領有臺灣第000001號助產師證書的我而言,陪伴產婦歷經懷孕、落紅、陣痛、生產、育兒等種種過程,生產應該是溫柔而順勢的,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她)們的到來也不該以相同準則看待,婦女可以自己有多一種基本人權的選擇-溫柔生產,以及相對於醫院生產的異同;而選擇沒有對錯,關鍵在於想法、意願與合宜度。婦女就像懷抱著眾人的愛與祝福在生活著,而生活即是家的延伸,女人的懷孕生產,是必須被優質照護的。近年臺灣人口老化,家庭照顧及「照顧女性化」的情況,更顯女人的重任地位,但剖腹產率卻高達37.93%,實在令人感到擔憂。自2000年助產「教」育恢復、歷年高「考」領證助產師已逾900人,願意投入接生的婦產科醫師日益減少的同時,希望不久能見到醫療體制更完整,將善「用」助產師的政策落實。


邱明秀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2000-2004)
經歷︱現任健保特約邱明秀助產所負責人、花蓮縣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花蓮縣洄瀾婦女權益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創會會長、花蓮縣政府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委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業界專家暨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業界師資、輔英科技大學助產系講師、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臨床教師、衛生福利部產後護理之家實地評鑑委員等職務。

本篇文章之圖表由作者邱明秀提供
參考出處:
中華民國110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
2021 Statistics of Birth Reporting System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編印
中華民國 111 年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R.O.C (TAIWAN), 2022

焦點話題

生命由愛而生,溫柔入人間

撰文 / 盧郁汶_海豚之道創辦人、作家、國際孕產教育大學執行董事

「生老病死」,一定要痛苦嗎?

在女人的一生中,懷孕、生產是很重要的生命歷程。但一般來說想到生老病死,就連結到負面的人生經歷,許多的害怕油然而生。尤其是生產的痛,是大家最怕的。這些恐懼帶來的許多影響,最直接的就是現代的年輕人開始主張不婚不生。現在的我們比起上幾代,更多了少子化、生育困難、夫妻關係差、離婚率高等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去釐清這些負面模式的影響,尤其是生育部分,我們一定要用傳統的模式去經歷痛苦嗎?是否有不同的模式呢?

在了解不同模式和選擇之前,我們先將觀念導正。事實上,生育經歷將最多愛的賀爾蒙-催產素帶到身體、生命中,若可以以平靜與喜悅的方式來度過,這應是非常讓人享受、充滿愛的歷程。從了解健康的生理機制以及如何正向經歷生育,我們有許多需要去學習的。

 在夏威夷陪伴孕婦準備生產,氣氛安詳愉悅
▲ 在夏威夷陪伴孕婦準備生產,氣氛安詳愉悅

劍橋學者、溫柔生產和海豚之間有什麼關係?

從澎湖小島的孩子,到英國劍橋念教育博士,再到全世界旅行、進行溫柔生產,旅居國外十五年後回到臺灣推廣溫柔生產。一個普通女人如何克服生育恐懼,使生命內在的力量被激發、美麗綻放,這要回到夏威夷溫柔生產的奇幻旅程來說起(詳細內容在新書《與海豚共舞的溫柔生產之旅》中)。

生活中的壓力以及社會訊息造成在孕產的階段有許多負面的擔憂、害怕,讓新手家庭無法以正向的方式體驗自然的生育狀態。因此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類的分娩最困難。一般動物沒有需要一定在醫院生產,但大多數都是順產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其他物種中學到很多有關生產的經驗。這也是為何海豚給了我自然順勢的提醒和啟發。

海豚是我兒時的玩伴,也是在我的孕育歷程中建立起與溫柔生產連結的橋樑。在夏威夷與海豚相處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最重要的心法,敞開了心、走進了愛與信任,並開始實現溫柔生產的夢想。我發現當我不再總是焦慮害怕時,才能夠真正看見真實面向。

我學習到最大的一門課就是「生命的誕生是美好而無痛苦的」。生產過程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助產師幫助下居家迎接寶寶。當我已將寶寶捧在手心,與她四目交接,我還無法相信這是真的!以自己的原生力量生下寶寶的強大的經歷為我帶來很大的震撼。為何實際經驗跟我被灌輸的負面觀念完全不同?為何女人不是這樣生產?為了讓女人可以擁由這樣的美好生產經驗,我為自己找到了使命。我開始推動溫柔生產讓每個女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力量、都能幸福快樂地懷孕生產,也讓每個孩子都能平和地來到世上!

海豚為我們提供了愛、自由、快樂生活的榜樣,而愛和喜悅是生命與生產的本質。所以我們要學習放鬆、放下,最重要的是要擺脫後顧之憂、焦慮,並感受喜悅。如果我們能夠將歡樂和愛的正向元素帶入孕產中,那麼大多數婦女的分娩經歷將大不相同。 海豚生產藝術也由此誕生,藉由啟動美感,啟發生育的真正本質-『生命由愛而生』,跳脫焦慮狀態並進入喜悅的思維,讓生產的恐懼,得到舒緩和釋放。

海豚生產藝術可以療癒及穩定孕婦以及胎兒的情緒,調整不和諧進而幫助胎兒的穩定及孕婦的生產。讓我們擁抱正能量,讓順產經驗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用正向的心態去迎接自己的進階版下一代的新選擇

國際新知越來越能被獲取,好消息是我們的新手爸媽們有多元的孕產新選擇。除了傳統的醫院生產之外,我們多了許多新的選擇,像是水中生產、居家生產、催眠生產等等。

這些生產選擇不是我們一般聽到的,打個無痛分娩就可以不痛的模式。其實,麻痺痛苦並不是最好的方式。為了逃避痛感,讓產婦生產時打入化學藥物而無感,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藥物一旦進入體內,擾亂了體內的自然生理機制,同時關掉了自然會分泌的催產素,這是帶來喜悅幸福感並催促生產的賀爾蒙。麻木不仁的媽媽也錯失了女人生命中催產素分泌最多的幸福感大爆發的時機。

 在夏威夷陪伴孕婦準備生產,氣氛安詳愉悅
▲ 生產不一定要在醫院,產婦也可以在助產師的幫助下選擇居家水中生產

尊重身體的大智慧,憶起母體的本能

隨著疫情的影響,許多人的生命開始停下忙碌的腳步,探索自身的內在力量,一條回歸生命本質的路,漸漸開始了。生產,更是女人的本能,而大部分的女人卻不相信自己是做得到的。為何現代人無法相信生產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呢?媒體與錯誤訊息加劇了人們對未曾經歷的事情的恐懼,而誤以為生產一定需要科技、醫療或手術,才能確保安全。

現在的我們,需要重新去學習身體的大智慧,尊重它的本然設計,並回憶起母體百萬年以來,遠在沒有醫療的時候,就會做的最根本的事,就是生育下一代。我們只需回憶起這個基本能力,用正向心態去看待並經歷這個人生的重要時期。當然,這並不是要將醫療排除在外,而是要知道高風險的孕婦的確需要使用醫療資源來確保媽媽寶寶的安全。而低風險的產婦其實不需要將生產看成是難產來做規劃。

每個人對生產的看法大不同,但深入去瞭解就會知道生產本就不該被當成得病來看待。生產不是生病,出現的一些不適感只是媽媽的子宮裡住了寶寶而帶來身體的變化,是正常現象。健康的哺乳動物可以不需任何介入就生產。女人們需要憶起如何啟動自身最大的力量,在生產時需要有經驗的專業陪伴者。

女人生育提升溫柔的力量

懷孕生產,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女人在這個過程裡,迎接更完整的自己。生育讓我們去花時間認識身為女人的重要性,並與自己孕育的創造力量連結。真正如實去經歷過生產的女性,是溫柔強大的存有。

生育本來是女人被賜予的最大禮物,怎麼卻變成了女人的詛咒!想要翻轉負面痛苦的經歷,就應以正向喜悅的心態來迎接新生命。我們必須開始重新教育自己、轉念、練習放鬆以及做正確生產選擇,來達到最佳結果。


盧郁汶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研究所。她在夏威夷海豚溫柔生產的美好經歷讓她從劍橋博士轉型投入女人療癒、孕產專業領域,並開啟多元療法的旅程。10多年來在歐美、亞洲許多國家演講並推廣溫柔生產,服務多達10幾國的孕產婦女。最近出版了新書《與海豚共舞的溫柔生產之旅》,願能提供臺灣讀者宏觀的國際孕產視野,以身心靈整合照護的方式提供正向美好生產的秘訣。

本篇文章之照片由作者盧郁汶提供

焦點話題

兩人世界雖然美好,但有了你更好

撰文 / 李毅評_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現今很多新婚夫妻未必把「生育」當成婚後的首要目標,而是先享受一陣子的兩人生活再慢慢開始備孕。年輕人對於生兒育女的看法逐漸從“傳宗接代”轉變成“愛的延續”,因為彼此相愛,希望這份感情可以傳承下去。

那麼,在孕育新生命之前可以做什麼準備呢?生活中常聽到的「婚前健康檢查」、「婚後孕前檢查」檢查目的是什麼?

孕前健康檢查

透過孕前相關檢查,了解夫妻雙方的身體健康狀況,倘若驗出疾病才能儘早接受治療。隨著政府對於優生保健的重視,目前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嘉義市都設有孕前檢查的補助可以申請。只要設籍當地、新婚且還沒懷第一胎的夫妻,都可以至戶籍地的特約醫療院所,選擇院方規範之科別即可進行孕前健康檢查。以臺北市為例,每一案補助女性1,595元、補助男性655元(不含掛號費及診察費),我服務的單位新光醫院也是補助的特約院所,不須特地開案申請,會直接在繳費時折抵費用。每個縣市補助的費用不同,請依各地方政府規定辦理。

一般來說檢查前不需空腹6-8小時,女性請避開生理期,以免影響尿液檢查;男性則需禁慾3-5天,避免精液檢查結果不準確的情形。以下列出婚後孕前雙方的檢查項目:
● 男性:尿液檢查、血液常規(含海洋性貧血篩檢)、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精液分析。
● 女性:尿液檢查、血液常規(含海洋性貧血篩檢)、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德國麻疹抗體檢查、水痘抗體檢查、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

孕前檢查做甚麼?

完成孕前檢查就可以準備懷孕了,我想「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與「保持好的飲食習慣」是不用說也知道的事吧!畢竟讓自己在最佳狀態,才能給胎兒最好的孕育環境。

我是威廉氏後人—李毅評醫師

李醫師筆名威廉氏後人(取自「產科學聖經」之稱的《威廉氏產科學》(Williams Obstetrics)),經常於熱門論壇撰文分享,擅長從實證醫學角度解答常見的婦產科問題,喜歡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解說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為正在備孕的夫妻伴侶提供了一盞好孕明燈。想知道更多婦產科知識歡迎到訪網站一探究竟:我是威廉氏後人—李毅評醫師

不孕症檢查

如果備孕了一陣子還是沒有動靜,這時就必須考慮進一步做「不孕症檢查」。35歲以下的女性朋友可以嘗試自然備孕一年;35歲以上則建議嘗試半年,沒有消息就請盡快安排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孕症的原因很多,根據WHO統計,女方因素佔37%、男方佔8%、男女雙方皆有問題佔35%,另外還有20%是不明原因。

男性的不孕檢查除了一般精液分析會檢查精液量、濃度、精蟲數量、活動力、型態、存活比例、向前衝刺比例之外,也可以考慮抗精蟲抗體的檢查。不孕症患者中,有10%患者體內出現抗精蟲抗體,如果精蟲抗體出現在精液中,就會造成精蟲凝集成團,失去本來的活動能力,導致不孕發生。

因為女性的生殖系統比較複雜,所以不孕檢查也相對較多,如:女性荷爾蒙檢查、卵巢庫存量(AMH)、陰道超音波、子宮輸卵管攝影、子宮鏡檢查等。

女性不孕症檢查有哪些?

就本院來說,大部分的不孕症檢查健保都可以給付,所以完成全套檢查費用不超過2,000元,對大多數人不會有太大的負擔。其實不孕症檢查流程並不複雜,雖然每項檢查適合的時機點不同,但隨時都可以掛號看診,就診當日再依據你的狀況安排即可。如:月經2-5天抽血檢查賀爾蒙、預排月經乾淨後的子宮輸卵管攝影、子宮鏡檢查等。所以接下來就詳細為大家介紹女性的不孕症檢查有哪些:

  • 荷爾蒙檢查:月經來潮的2-5天抽血,項目包含FSH、Estradiol、LH、Progesterone、Prolactin等,可以初步了解卵巢功能的狀態。
  • AMH 抗穆勒氏荷爾蒙:AMH也就是卵泡庫存量,是現階段所有卵巢剩餘功能評估中,最簡單、最準確、最不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的一個項目。AMH不受月經週期影響,不論哪一天抽,指數都相當的穩定。
  • 陰道超音波檢查:探頭經由陰道檢查卵巢與子宮的狀況。一般婦科患者,醫生也會透過陰道超音波協助診斷子宮肌瘤、肌腺症、巧克力囊腫等問題。所以不論是婦科檢查、備孕諮詢,還是人工、試管療程中的濾泡追蹤,甚至是懷孕早期的超音波,都會透過陰道超音波來協助。
  • 子宮鏡檢查:不需要打開肚子就能看見子宮腔的狀況,利於診斷許多子宮內疾患。如子宮腔最常造成不孕的原因是內膜瘜肉、子宮腔沾黏,就像是堆滿雜物、結滿蜘蛛網的房間,需要經過修整才會讓受精卵、胚胎願意住下來。由於子宮鏡是以內視鏡檢查子宮,所以月經期間是無法檢查的,最佳時機建議在月經剛結束到排卵期前這段時間。
  • 子宮輸卵管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觀察子宮狀況、確認輸卵管暢通與否。透過顯影劑以及X光的協助,不只可以確認輸卵管是否暢通、水腫,亦能觀察子宮是否有先天的異常。

若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就可以給予個別性的處理與不孕治療。不論是在超音波發現多囊性卵巢、子宮肌瘤或是子宮腺肌症;還是從輸卵管攝影發現輸卵管水腫、阻塞;或是從子宮鏡檢查中發現需處理的內膜瘜肉,只要給予最專業的處理,去除所有影響懷孕的不速之客,準備好滿分的環境,就能準備迎接寶寶的到來。

後續若有需求也可以透過吃排卵藥、人工受精、試管嬰兒等方式協助懷孕,祝福各位好姊妹們都能在備孕路上順利 Have A Baby!


李毅評
現任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專注於不孕症及人工生殖醫學領域。

本篇文章之圖表由作者李毅評提供

焦點話題

生得多,不如生的好:
讓每一個台灣女人生的有尊嚴

撰文 / 陳玫儀_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


台灣的總生育率即將取代南韓,成為世界第一低的國家。不僅如此,婦產科醫師鄭博仁估算,2022年孕產婦死亡率已逼近10萬分之20,遠高於日本10萬分之5、大陸沿海一線城市如上海、廣東為10萬分之2至3,在OECD國家更是敬陪末座,甚至創下30年新高。這代表台灣女人不僅生得「少」,且生得「慘」。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國家政策應該如何對應呢?

整體大環境不利於育兒是「生得少」的主因,包括:居住不正義、勞工權益/薪資低落、性別不平等、職場不友善、托育品質不佳、教育成本高昂等等導致不婚或是晚婚。然而「生得慘」往往後果最嚴重,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它跟生產照護制度與產後支持是否完善息息相關。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最低助產師接生率的國家。助產師是人類歷史發展中最早出現的職業之一,他們不僅負責接生,還具備產前諮詢、教育、產檢等專業知識,產後亦能提供居家訪視、新生兒檢查等支持服務。可見助產師是孕產婦女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然而,1983年台灣政府頒布一道行政命令,規定助產人員在醫院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之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使得助產師與醫師不再是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亦打破低風險產婦歸助產師,高風險產婦歸醫生的專業分工。加上1990年代助產教育中斷將近十年,以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中把助產師定位在「選配」,而非「標配」,使得助產師幾乎在醫院消聲匿跡。

台灣,全世界最低的助產士接生率

放眼其它重用助產師的國家,如:英國、荷蘭、丹麥等國家,助產師從產前到產後,連續性的提供各種孕產婦所需的服務。舉英國為例,孕婦從第一次產檢開始,就是由助產師提供諮詢與服務,助產師會傾聽孕婦的需求,記錄個人健康與家庭狀況、溝通生產方式、擬定生產計畫書、安排各項檢查、提供產前教育資訊等等,如果評估為低風險產婦,則會交由助產師接生,如果評估為高風險產婦,才會轉介給婦產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與接生。反觀台灣現狀,就算是低風險的產婦也都婦產科醫師接手,導致婦產科醫師不僅嚴重過勞,孕婦也無法獲得有品質的產檢與諮詢服務。

孕產婦到醫院由醫生接生,導致生產醫療化日益嚴重,反而不利低風險產婦的生產結果。雖然生產仍帶有風險,但多數的生產仍屬正常的生理過程,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然而許多研究指出,為數眾多的健康產婦進到醫院後歷經至少一項醫療干預,這些常規性的醫療干預不但不必要、還有潛在危險。舉例來說,台灣產婦在產房仍然會經歷宮底加壓(壓肚子),而壓肚子可能造成胎盤早期剝離、子宮破裂等嚴重後果。婦女甚至被壓到肚子都瘀青,連坐著餵奶都疼痛不已。會陰切開也是特殊情況的做法,台灣卻幾乎每個第一胎的產婦都被剪,不僅造成傷口疼痛,更有感染的風險。此外還有不能延遲用力、不能腰部以上直立(非躺臥式)身體用力、連續監測胎心音無法動彈等醫療手段,都屬於生產時非必要措施,甚至可能因此產生副作用,導致後續必須施加更多醫療介入,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台大醫學系婦產科教授李建南主持的大型研究顯示,台灣產科醫師過半都認同直立式用力和延遲用力,實務上卻只有少部分會考慮取消這些實證認為不恰當的臨床行為。為何醫師無法進行他們有意願執行的新興措施?非常值得台灣政府與醫界深思與檢討。

WHO新的指導方針(guideline)包含了56項有實證基礎的臨床建議,包括維護產婦自主性與尊嚴以及允許產婦參與有關生產姿勢和減痛策略等決策。這項新指引方針認同每個生產都是獨特的,過去產科醫學所使用的產程標準並不適用於某些產婦,也無法作為判斷產程不順的基礎。我們應該尊重女性不希望生產時被干預的需求,即便有必要進行醫療介入,也應該讓女性參與討論與決策過程。

最後,台灣極度欠缺公共化的產後照顧制度,使得產家除了必須負擔產後的龐大支出(請月嫂、住月子中心),還經常得在無後援之下學習育兒知識與技巧。舉荷蘭、丹麥、日本為例,這三國皆提供產後家庭多元且豐沛的公共化產後支持。如:在丹麥和荷蘭,產後會有公衛護士或產後照顧服務員到家裡提供40~49小時不等的育兒支持,如:打掃家裡、煮三餐、採買物品、照顧新生兒等等。日本甚至有專為無法從家庭獲得支持或身心狀況不佳的女性提供免費入住產後護理中心,裡面設有助產師、心理諮商師、按摩師提供泌乳、照顧新生兒、心理支持、放鬆身心等支持服務。而台灣目前只有針對高風險或特境婦女提供育兒指導員和產後家訪,一般家庭的需要尚未被政府或社會看見及重視。

多元多樣的產後服務

我們呼籲台灣政府在催生的同時,應該一併提升照顧的「品質」,讓男男女女建立新的家庭之前與之後都能充分獲得國家所提供的資源與照顧,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生的好,生的有尊嚴。


陳玫儀
現任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長期關切孕產議題並致力於檢視台灣生育環境,共同推動友善生育的立法政策以及生產教育推廣。

本篇文章之圖表由作者陳玫儀提供

延伸閱讀

搶救生育率大作戰!

撰文 / 編輯小組

臺灣從2020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後,「生不如死」的情況持續加劇,而去年的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推估僅有0.87;在美國中情局(CIA)《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的生育率排行榜上則是排名倒數。總生育率可簡單理解為每位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總數,一般而言生育率至少要有2.1,才能達到人口替代水準。上述數據均顯示少子化的國安危機已是迫在眉睫。

總生育率統計
▲ 總生育率統計(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非洲古諺有云:需要舉全村之力來養育一個孩子(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為了鼓勵年輕人敢婚、願生、樂養,行政院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自增加平價教保名額、育兒津貼加倍以及托育就學費用降低三個面向切入,並大幅增加綜合所得稅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至12萬元和「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加碼補貼,期待以實務的經濟支持成為父母育兒的強力後盾。

總生育率統計
▲ 《0-6歲國家一起養》(來源:行政院-重要政策)

育兒資源懶人包

為擴大照顧量能,自112年1月起取消排富規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亦整合各部會積極辦理友善生養的相關配套措施,以下列舉準爸媽必知的育兒補助資訊:

生育福利總盤點
試管嬰兒補助
試管嬰兒補助專區
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主辦,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之不孕夫妻,單次補助最高15萬元。

孕婦產前檢查補助
衛福部國健署補助醫療院所或助產所,為有健保的準媽咪們提供14次免費產前檢查。部分縣市還有產檢車資補助。
生育津貼由各縣市政府發放(亦稱作生育獎勵金、產婦或新生兒營養費等)。於新生兒戶口登記後請領,須符合相關設籍規定及資格條件。
助您好孕3.0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統整中央及地方的育兒津貼、醫療教育資源及友善設施,讓各項育兒支持服務能完善地無縫接軌。
生育給付生育福利站
由勞動部發放,根據父母就業保險(勞保/國保/農保/公保)給付規定的津貼。舉勞保為例,以女性被保險人生產前6個月平均投保薪資為標準,給付2個月。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父母在孩子未滿3歲前都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可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及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若2人同時留職停薪照顧小孩,合計可領12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80%之津貼與補助。
育兒津貼
衛福部提供未滿2歲兒童育兒津貼、教育部提供2歲以上未滿5歲兒童育兒津貼,補助由家長「自行照顧」或就讀私幼的幼童。第1胎5,000元,第2胎加領1,000元,第3胎以上加領2,000元/月。
托育補助
未滿3歲的幼兒若選擇送托到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公共托育家園每個月托育補助5,500元;送托準公共化保母或準公共化托嬰中心,一個月則補助8,500元。臺北市還有另外加碼提供協力照顧補助及友善托育補助。
幼兒園補助
2至6歲(未滿)就讀公立/非營利/準公共幼兒園學費可獲得減免。公幼每月繳費1,000元、非營利幼兒園每月繳費2000元、準公共化幼兒園每月繳費3000元,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幼兒,則可免費就讀公共化及準公共幼兒園。



通常在孕期的6-12週,就可以在醫療院所領到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配合產檢時程提供健康紀錄表及孕期保健衛教,幫助孕媽咪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建置了「孕產婦關懷網站」,提供更即時的孕產資源與母乳哺育資訊。

孕婦產前檢查之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
▲《孕婦產前檢查之給付時程及服務項目》(來源:衛福部國健署孕婦健康手冊)

友善生產教育-別再讓媽媽痛

北市圖特別於5月21日邀請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陳玫儀秘書長蒞館分享「生產再發現:我們是如何誕生的?」帶大家一起認識並實踐友善、溫柔生產。進一步資訊可以參考台灣溫柔生產推廣協會以及台灣陪產員發展協會的線上知識庫。

 
溫柔生產是什麼?
 
▲ 溫柔生產是什麼?(來源:協和婦女醫院衛教天地)

育兒雜誌線上看

嬰兒與母親

嬰兒與母親


針對孕婦、嬰兒保健常識、生產、產後、夫妻生活等主題,邀請婦產科及小兒科醫師、學前教育專家,以及家政、保育、心理、教育之學者撰文,提供實用完整的知識資訊。
媽媽寶寶

媽媽寶寶


媽媽寶寶雜誌內容包括孕婦須知、孕前資訊、生產資訊、產後照顧、中藥調理、育兒須知、營養食譜及健康資訊等,於台灣、大陸、馬來西亞同步發行。
育兒生活

育兒生活


針對0~5歲嬰幼兒全方面發展的育兒雜誌。囊括健康、營養、教養、啟蒙、生活照顧,針對嬰幼兒季節性疾病、親職教育、重要教育政策、時事探討等議題做深入報導。
媽咪寶貝

媽咪寶貝


結合中西醫與營養師等專家群詳細解說孕前、孕期與產後的疑惑,提供孕媽咪造型、流行、美容、保養等資訊,為現代摩登媽咪 量身訂作精緻生活。

📚資料來源及參考:

  1. 哈普爾(2015)。《溫柔生產》。新自然主義出版。
  2. 潘妮.西姆金, 凱蒂.羅絲(2020)。《生產隊友》。紅桌文化出版。
  3. 我的E政府。助圓夢安心生,懷孕前後的補助與福利報您知!
  4. 親子天下。2022 生育津貼、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全蒐羅
  5. 媽咪愛。產檢到底在檢查什麼?頻率自費一次大揭密!

線上書城

友善生產好孕到 電子好書推薦

Ebook Taipei‧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線上辦證,立刻借書!
生產,本該無傷:順勢生產與阿萍醫師的好孕助產所 封面

生產,本該無傷:順勢生產與阿萍醫師的好孕助產所

作者:陳鈺萍 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21

出生是媽媽與胎兒的共舞。陳醫師提倡母親友善的生產措施,生產時由母親選擇陪伴者、可以自由活動不用被限制在床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姿勢、可喝水進食、使用非藥物減痛、限制使用會陰切開術,產後母嬰不分離、以母乳哺育寶寶。沐浴在催產素的費洛蒙中,生產不再是痛苦與創傷,而是充滿幸福的人生體驗。
產科醫師的好孕教室:讓媽媽安心,寶寶健康的懷孕計畫書 封面

產科醫師的好孕教室:讓媽媽安心,寶寶健康的懷孕計畫書

作者:陳勝咸 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19

從孕前調養、孕中養身安胎到孩子出生後的產後照護,有著「超級大產公」稱號的陳院長與新手爸媽分享懷孕必備的基礎知識。預先掌握孕期四十週的產檢重點、懷孕接種疫苗的注意事項、懷孕中身體的生理變化與可能發生的妊娠併發症,就能有效降低孕程焦慮,安心待產。
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 封面

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

作者:亞歷山德拉.沙克斯, 凱瑟琳.波恩朵夫 著; 張怡沁 譯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年:2021

懷孕不只讓孕媽咪的身體產生劇烈變化,受到荷爾蒙及周遭人事物的影響,情緒也往往在亢奮與憂鬱之間擺盪波動,令人無所適從。本書收錄了孕產醫師診間的溫暖對話,讓準媽媽敞開心房討論孕中遭遇的各種矛盾不安,克服憂慮與壓力,找回內在的祥和。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2,破除孕產迷信 打擊偽科學 封面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2,破除孕產迷信 打擊偽科學

作者: 蘇怡寧 著
出版社:水靈文創
出版年:2021

本書列舉許多跟懷孕有關的迷信,如常見的飲食以形補形、尖男圓女論、懷孕不能拿剪刀釘釘子、孕婦照X光會造成胎兒畸形、孕期使用保養品容易產過敏兒、坐月子要喝雞酒......關於懷孕的一千種可以不可以,蘇醫師表示,現代醫學講求研究與實證,上述民間傳言多沒有定論也無法證實因果關係。家人間更要互相扶持,別被似是而非的訊息誤導,陪伴孕期媽咪安心順產。
養卵的魔法:吃好 睡好 運動好 心情好 身體健康 輕鬆好孕 不走冤枉路! 封面

養卵的魔法:吃好 睡好 運動好 心情好 身體健康 輕鬆好孕 不走冤枉路!

作者:魏曉瑞 著
出版社:時兆出版
出版年:2021

魏醫師從飲食、運動、睡眠、心理層面,說明備孕時需要注意的各個面向。首先要檢測卵巢功能是否正常,如有多囊卵巢或是卵巢早衰的狀況,要從營養的補充、運動增加血液循環、不熬夜恢復細胞修復能力、練習放鬆減輕壓力,將卵巢調理至健康的狀態,自然能增加受孕的機會。
孕動.孕瘦:從快樂孕動到產後剷肉,專業產科醫師陪妳聰明吃、動起來,緩解孕期不適、養胎不養肉 封面

孕動.孕瘦:從快樂孕動到產後剷肉,專業產科醫師陪妳聰明吃、動起來,緩解孕期不適、養胎不養肉

作者:烏烏醫師, 林思宏 著
出版社:高寶國際
出版年:2020

懷孕不是病,不需要過度飲食過度休息!烏烏醫師從運動科學、營養學的角度出發,提出運動與均衡飲食可以提升孕期的體能及免疫力,流到胎盤的氧氣跟養分增加讓胎盤功能更好,減少高血壓、妊娠糖尿等併發症。不妨從孕婦瑜珈開始,循序漸進,增強孕期及生產需要的肌力。

●udn數位閱讀電子書(udn讀書館電子書)

*   *  
求孕,是一個人的戰場:十四年,只為等一個你 封面

求孕,是一個人的戰場:十四年,只為等一個你

作者:汪用和 著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年:2020

作者寫下求孕的心路歷程,從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海外代理卵母與孕母、學氣功到民俗療法,輾轉於中西醫間嘗試各種不孕症療法。汪女士將這這段不足為外人道的酸楚化做文字,期待陪伴許多同樣殷殷期盼孩子的婦女抒發心情,讓周遭的親人得以理解與支持。
安心好孕:江守山醫師教你遠離毒素,健康受孕、養胎、坐月子 封面

安心好孕:江守山醫師教你遠離毒素,健康受孕、養胎、坐月子

作者:江守山 著; 洪祥閔 繪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年:2017

生活飲食中的毒素-塑化劑、汞、鉛、農藥、食品添加物等,都有導致不孕的可能。除了應避開上述汙染物質,本書提供孕婦飲食與營養補充的要點,以及蔬菜水果、奶蛋魚肉的選購策略與清潔消毒秘訣,幫助媽咪順利養出身體健康頭好壯壯的寶寶。

咱來讀冊

書名:輕鬆自在.凍齡懷孕 封面
書名:輕鬆自在.凍齡懷孕
作者:徐明義 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2022
ISBN:9786263355699
索書號:417.126 2868
輕鬆自在.凍齡懷孕 QR Code
馬上預約
 想孕、不孕、懷孕的各種疑問,讓生殖醫學專家為您解答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1985年4月臺北榮總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標誌著臺灣的生殖醫學科技已列世界先進之林,實應善用此一優質的不孕症治療技術,提升臺灣人口的出生率,以緩解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危機。本書內容要點如次:
  • 一、不孕原因:
    1.女性排卵功能異常及賀爾蒙失調、子宮頸黏液分泌異常、子宮腔結構異常、輸卵管發炎或感染、子宮內膜異位或骨盆腔感染沾黏。
    2.男性精液異常或活動力減弱、睪丸製造精子障礙或賀爾蒙異常、精子運輸系統異常或輸精管阻塞、性功能障礙或陽痿早洩。
    3.混和因素或不明原因。
  • 二、不孕治療:
    1.誘導排卵,以口服針劑促進排卵提高懷孕率。
    2.人工受孕,配合排卵時機,將先生的精子注入太太的子宮腔內。
    3.試管嬰兒:取出成熟的卵子,在體外與先生的精子結合受精,再置入母親的子宮。
  • 三、高齡懷孕:
    女性的懷孕率會隨著年齡而下降,關鍵在於卵子老了,只要換上年輕的卵子,懷孕率就高了起來。一般來說,女性35歲後生育能力與卵子儲備量急速下降,即使懷孕也很容易流產。
  • 四、試管嬰兒:
    進入療程之前,需有專業詢問師的前導,經過詳細的詢問患者身心各種狀況。胚胎師是寶寶在體外的保母,也是實驗室裡最關鍵角色,醫生用藥、取卵、取精後,胚胎師接手負責培育養育的責任,每個步驟都要做到零缺點才能完成。另外,政府已於2021年7月1日起,推出了「體外授精(即試管嬰兒) 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

咱來讀冊

書名:護理師CC的孕養大小事 封面
書名:護理師CC的孕養大小事
作者:吳予曦 著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2020
ISBN:9789576583216
索書號:429.12 2616
護理師CC的孕養大小事 QR Code
馬上預約
媽咪神隊友!懷孕到寶寶2歲的照護全書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志工 鄧耀華
本書是為婦女從懷孕到寶寶兩週歲期間的照護全書,其要點如次:
  •  一、營養補充:
    孕早期要補充葉酸,有助於胎兒神經系統之發育。孕中期以食補為主,注意吸取綜合維他命、鈣片、DHA、益生菌、媽媽奶粉等,保持每餐有菜有肉有飯的原則。孕後期補充卵磷酯(如蛋黃、黃豆,核果、動物內臟、豆漿)有助產後哺乳,珍珠粉用來補鈣的碳酸鈣,燕窩富含胺基酸以及多種礦物質和膠原蛋白,適合孕婦食用。
  • 二、控制體重:
    每天測量體重並記錄,飲食要低鹽少糖少油,食用益生菌避免便秘問題,多喝水每日1,500至2,000毫升,適度的運動。
  • 三、待產用品:
    必備的是孕婦手冊、媽咪健保卡、夫妻身分證、現金、提款卡、手機相機及充電器。日用品如毛巾、牙膏、牙刷、杯子、餐具、免洗內褲、看護墊、產辱墊、哺乳衣、沐浴套組、沖洗壺、優碘等。
  • 四、真假宮縮:
    一般假性宮縮常常是媽咪工作勞累、壓力大或睡眠不足、運動激烈所造成。倘若休息一小時尚未緩解並合併出血,請立即到醫院讓醫生診治以策安全。
  • 五、產後防白髮:
    攝取蛋白質及抗氧化物,補充胺基酸及銅、碘、維他命B群,按摩頭皮,不可拔白頭髮,多吃黑芝麻、黑豆、何首烏、海帶等。
  • 六、月子飲食:
    初期不建議喝太多補品,產後兩周再補,飲食儘量清淡,餓了就吃,吃不下就不吃,要喝溫開水,以提升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咱來讀冊

書名: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封面
書名: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作者:諶淑婷 著, 黃世澤 攝影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年:2017
ISBN:9789869450461
索書號:429.12 0434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QR Code
馬上預約
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 編輯小組
在「生產醫療化」的臺灣,到醫院診所生孩子彷彿是唯一的選擇,但事實上在歐美國家大多由經驗豐富的助產師協助低風險的孕婦進行生產,將醫療介入的程度降到最低,因為生產是一個自然的生理行為,產婦可以自由選擇生產的方式與環境,不需要被當作病人對待。然而想要嘗試溫柔生產的準媽咪該如何做好萬全的準備呢?作者第一手分享親身經驗,摘錄重點如下:
  •  一、按時產檢:
    溫柔生產並不是拒絕所有的醫療科技,完整的孕期檢查可以幫助孕婦更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生產方式。
  • 二、產前教育:
    觀看居家生產紀錄影片認識產程,為可能發生的狀況預做準備;同時伴侶可以學習幫助分娩的技巧,如協助產婦放鬆身體、會陰按摩等。
  • 三、擬定生產計畫書:
    前與助產師充分討論理想的生產方式,如生產的姿勢(蹲姿、跪姿、半靠著坐姿)、營造舒適的生產環境(水中生產)、挑選陪伴者(如伴侶、父母、孩子)、非藥物的減痛(變換姿勢、放鬆呼吸、溫水沐浴、溫柔的按摩和言語......),以及連繫好後送醫院,為生產安全做好最後把關。
  • 四、生產:
    由助產師觀察產程進展,引導產婦順勢將嬰兒娩出,避免會陰撕裂傷。
  • 五、產後照護:
    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母嬰同睡讓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奶量更充足;增加母乳的時間與次數,縮短寶寶的深眠時間,也能降低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

咱來讀冊

中、西醫產婦坐月子百科 封面
書名:中、西醫產婦坐月子百科
作者:許美雅
出版社:台灣廣廈
出版年:2007
ISBN:9789861301020
索書號:429.13 0887
中、西醫產婦坐月子百科 QR Code
馬上預約
調養體質、恢復元氣,就從坐月子開始!
書摘/臺北市立圖書館諮詢服務課 鄧耀華

本書包括產後護理、哺乳問題、新生兒照顧、常見疾病、坐月子也很科學、吃的問題、產後瘦身、中醫看法、產後情緒等9章,要點如次:

  • 一、月子基本護理:
    房間光線、通風、清潔、濕度等維持舒適狀態。多吃溫熱性蔬果,補充適量的纖維質和維生素,飲用溫水或中藥調理水,進食後要刷牙。需有適當運動,如練習自己翻身、扶床邊走動等,注意不要憋尿。
  • 二、餵母乳的好處:
    對媽媽來說解決奶漲問題,幫助子宮收縮,減低罹癌機率,加速產後瘦身等。對寶寶來說母奶營養無可取代,容易消化吸收,降低過敏機率,增加嬰兒抵抗力,訓練耐心與心理平衡等。
  • 三、新生兒便秘:
    通常幫他按麼一下肚子或牛奶泡濃一點,即可促進腸胃蠕動快一些,還有喝少許糖水來軟便,或經醫生許可更換奶粉。
  • 四、陰道鬆弛:
    陰道在產後會自然地慢慢回復。倘若產後就進行陰道修補手術,可能會造成陰道太過窄狹,影響日後的性生活。所以最好是生產半年之後,再視情況決定是否要進行手術。
  • 五、保留臍帶血:
    有遺傳性免疫疾病的家庭,或已有罹患血癌、淋巴癌的孩子時,保留他兄弟姊妹的臍帶血,有可能得以發揮救命的功能。
  • 六、坐月子三寶
    米酒有活血及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麻油含大量多元不飽和酯肪酸,具有預防血管硬化、促進子宮收縮的功能;老薑皮利尿,可預防產後便秘,稱為坐月子三寶。料理米酒酌量即可,不必整鍋都放。

臺北市立圖書館2023年4-6月終身學習活動

時間講題講師地點
4月1日(六)
14:00-16:00
蜜蜂告訴我的事蔡明憲
(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
吉利分館
(02)2820-1633
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1段366號7樓多功能活動室
(請由6樓進入)
4月8日(六)
14:00-16:00
聰明外食族,健康飲食不含糊鄭金寶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師)
葫蘆堵分館
(02)2812-6513 臺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5段136巷1號9樓視聽室
4月9日(日)
14:00-16:00
培養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徐權鼎
(親職作家)
啟明分館
(02)2514-8443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55巷76號4樓音樂廳
4月15日(六)
14:00-16:00
哇!這個貼圖有夠讚─
Line愛用者都想學的自製貼圖創作
詹歷蓁
(手作講師)
東湖分館
(02)2632-3378
臺北市內湖區五分街6號4樓視聽室
4月16日(日)
10:00-12:00
大稻埕文史走讀高傳棋
(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
、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建成分館
(02)2558-2320
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198-20號4樓多功能活動室
4月29日(六)
14:00-16:00
增肌減脂:4+2R代謝飲食法王姿允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景新分館
(02)2933-1244
臺北市文山區景後街151號10樓視聽室
5月6日(六)
10:00-12:00
照片不只是照片-
數位性暴力防治
陳若如
(現代婦女基金會社工專員)
文山分館
(02)2931-5339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2段160號9樓多功能活動室
5月13日(六)
14:00-16:00
健康老化與身體活動:
增肌慢活young起來!
吳詩薇
(淡江大學體育事務處專任助理教授)
大直分館
(02)2533-6535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25號5樓視聽室
5月20日(六)
14:00-16:00
居家辦公綠生活-全民綠起來梁群健
(臺大農場農藝分場技士)
清江分館
(02)2896-0315
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98號3樓多功能活動室
5月21日(日)
14:00-16:00
製作!我的LINE貼圖吳采玲
(手機電腦課程講師)
三興分館
(02)8732-1063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40巷19號5樓視聽室
5月21日(日)
14:00-16:00
生產再發現:
我們是如何誕生的?
陳玫儀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
總館
(02)2755-3554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10樓國際會議廳
5月28日(日)
14:00-16:00
西西里島~
除了黑手黨還有什麼?
嚴銀英
(臺北社大講師)
王貫英分館
(02)2367-8734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2段265號3樓多功能活動室
6月4日(日)
14:00-16:00
採訪與書寫:
如何從對話認識別人與自己
陳默安
(語屋文創特聘作家)
總館
(02)2755-3554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10樓國際會議廳
6月4日(日)
14:00-16:00
鳥巢變!變!變!洪志銘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吉利分館
(02)2820-1633
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1段366號7樓多功能活動室
(請由6樓進入)
6月10日(六)
14:00-16:00
臺灣傳統建築中的文化密碼鄭勝吉
(文化史蹟導覽活動講師)
延平分館
(02)2552-8534
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7號10樓多功能活動室
6月10日(六)
14:00-16:00
伸展出您的健康之路:
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力量啟動
吳詩薇
(淡江大學體育事務處專任助理教授)
大直分館
(02)2533-6535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25號5樓視聽室
6月11日(日)
14:00-16:00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
如何診斷、治療和保養?
賴柏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皮膚科主治醫師)
西湖分館
(02)2797-3183
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1段594號4樓音樂廳
6月18日(日)
10:00-12:00
小巧思〜輕鬆學會種花陸莉娟
(園藝工會園藝講師)
稻香分館
(02)2894-0662
臺北市北投區稻香路81號9樓多功能活動室
  • 本活動一般民眾皆可參加,並提供「公務人員學習時數」認證及臺北市立圖書館「閱讀存摺點數30點」。因座位有限並配合防疫,場次請事先電洽各館確認報名事宜。
  • 活動內容如有變更,以 本館官網公告 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