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3月每月一書(點擊展開)
每月開箱一本好書,遊覽一場閱讀之旅
書目介紹:
AI是現在的熱門課題,如何才能在AI時代中占有一席之地?有「AI界李白」之稱的蔡宗翰教授,透過本書介紹現代人應具備的AI素養。
本書從三個面向著手,第一部分提到如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懂得以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第二部分介紹AI的發展與技術,認識AI的領域與運用;第三部分提到如何以AI思維看世界,進而將現實問題轉為AI可解決的問題,運用工程的演算與人文的考量,讓效率更高,讓作品更好。
作者想表達的是,不要害怕接觸AI,也不要害怕被AI取代,只要繼續保有對世界的好奇,並懂得使用AI加成我們的能力,將會變成更優秀的人才。
作者介紹:
蔡宗翰
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教育部大專校院人工智慧競賽(AI CUP)計畫主持人
蔡宗翰教授於18歲進入臺大資工系就讀後,正式開始他的資訊職涯,並探索資訊如何運用於其他領域。目前同時受聘於理工屬性的中央大學資工系與人文屬性的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領域涵蓋資訊領域的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AI技術,並將這些AI技術用於解決人文研究問題,也就是所謂「數位人文研究」,為臺灣少見之跨理工人文的學者。此外,更愛好寫文章與作詩,因而被人工智慧學校學員稱為「AI界李白」。
講座介紹:
蔡宗翰先生(本書作者)
講座地點:
總館十樓會議廳
(不需報名,如滿座、演講開始30分鐘後,恕不開放入場,敬請提早入座)
112年4月每月一書(點擊展開)
每月開箱一本好書,遊覽一場閱讀之旅
書目介紹:
一群隔代教養的年輕世代,一個記錄家常手路菜及採訪長輩生命故事的計畫,「島嶼上的飯桌」以將近四年的時間,走訪全臺各縣市及離島,記錄這些蘊含溫度與情感的家常菜。
時代有時代的故事,透過「吃頓飯」開啟青銀兩個世代的交流。料理不僅滿足口腹之欲,也承載各個生命經歷與生命故事。一碗眷村湯麵,串連四個世代,是記憶中的美味,也傳承料理的溫暖;一顆帶綠皮的木瓜,在客家巧手的料理下,轉瞬成為常民美食;一道將文化表現在生活裡的魯凱血腸,既是分享食物,也共享喜悲。 五十道家傳菜餚,傳達五十篇人生故事。「島嶼上的飯桌」希望促進世代交流的同時,更拼湊臺灣在地多元面貌的故事。
作者介紹:
島嶼上的飯桌
這是一個採訪長輩生命故事及記錄家常手路菜的計畫,我們是一群隔代教養長大的八年級生。從小吃著奶奶、阿嬤做的家常菜,以為這樣的日常觸手可及,直到菜餚跟著長輩一同離開,才發現這樣的滋味來不及傳承,也沒有好好認識長輩與自家的故事,因此發起了此計劃,希望開啟世代間的交流,打造臺灣首部集結百齡智慧的記憶食譜。
講座介紹:
高可芯、陸以寧女士(本書作者)
講座地點:
總館十樓會議廳
(不需報名,如滿座、演講開始30分鐘後,恕不開放入場,敬請提早入座)
112年5月每月一書(點擊展開)
每月開箱一本好書,遊覽一場閱讀之旅
書目介紹:
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發現浮力原理,牛頓在蘋果的刺激下發現重力。在科學史中處處充滿意外,透過八位熟悉科學史的學者,一起從科學意外看到科學進步的本質與科學研究方式。
科學意外多元,若從實例面向探討,第一種是「我要證明你是錯的,我成功了」,伏打因此推翻動物電理論;第二種是「我要證明你是對的,但卻不是你想的那樣」,厄斯特發現電流生磁,卻與當時普遍認為的宇宙萬物對稱觀念相違背;第三種是「我要證明你是錯的,卻發現你是對的」,帕松原本要證明光波動的錯誤,卻反而證明光波動的正確性;第四種是「我要證明你是對的,卻發現你是錯的」,邁克生的干涉實驗想驗證乙太風,卻推翻乙太牽曳假設。
這些看似衍伸重要科學成果的意外,有一些順理成章造就科學原理的發現,有一些則需要長時間的醞釀才成為後人驚豔的成果。因此,意外在科學上並不是災難或是失望,正因為有這樣的意外,才能突破典範或窠臼,提升科學知識!
作者介紹: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自2009年起,師法「王家科學耶誕講座」,舉辦「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借重學養與教學俱佳的科學大師們開講,與有志探索科學世界的朋友們共聚一堂。講座的主題與基礎科學知識緊密相連,每期輪流就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各學門開闢講題,講師們仔細清楚的解說科學原理,讓許多非科學背景的聽眾們,也能迅速的進入科學世界,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
本期講者:楊振邦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高崇文 (中原大學物理系暨研究所教授)、蔣正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鄭原忠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陳俊太 (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兼副學務長)、周成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王道還 (人類生物學者)、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講座介紹:
王道還先生(本書作者)
112年6月每月一書(點擊展開)
每月開箱一本好書,遊覽一場閱讀之旅
書目介紹:
文物承載著歷史,我們可能是走馬看花的瀏覽,也可能是深獲感動的駐足觀賞。本書希望透過48位國際知名的學者視野,帶領讀者一同閱讀文物,看見超越文字的文物歷史。
文徵明《古柏圖》上的小墨點,讓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似乎與久遠的創作者貼近連結;藝術品在不同的場館,呈現在觀眾面前,但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喬迅察覺到,存放文物的展覽館建築,本身也可以當作更大的物件來觀賞;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看見黃土水《甘露水》,在西方的石雕傳統,融入古代佛雕的手法。
總策劃賴毓芝提到,本書有兩層的預設讀者群眾,一層是對文物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從中「看到」生活中流竄在各種物質形式間的訊息與對話;一層是對鑽研藝術史的學術研究者,一起交流與文物相遇的故事。這不是一本文物圖誌,而是在觀賞時,人與物件之間獨有的故事。
作者介紹:
總策畫/賴毓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聚焦18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19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擔任荷蘭萊頓大學 Hulsewé-Wazniewski Stichting 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 Heinz Götze 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學人等,除了各種期刊與專書論文外,出版專書與合著包括《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2020)、《跨界的中國美術史》(2022),與合編特展圖錄《追索浙派》(2008)、《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2018)等。
講座介紹:
賴毓芝女士(本書作者)
講座地點:
總館十樓會議廳
(不需報名,如滿座、演講開始30分鐘後,恕不開放入場,敬請提早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