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

  • 1 高中職多元入學有哪幾種管道?
    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入學。
     
  • 2 學生參加「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時,除了以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依據外,還需要準備哪些資料?

    ◎甄選入學:在校藝能表現、綜合表現或特殊事蹟等。
    ◎申請入學:在校成績(限直升入學及自學方案)、特殊才能、優良品德或綜合表現等方面之具體表現。
    ◎登記分發:只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分發依據,且不得加權計分。

     
  • 3 各高中、高職辦理「甄選入學」時,若有需要,還可使用那些評量方式?
    可採實驗、口試、小論文、實作、表演或術科…等方式,但各校選擇方式不同,請參閱簡章。

     
  • 4 學生應如何選擇高中、高職及五專聯合登記分發入學?
    九十一年度高中、高職、五專辦理聯合登記分發,同學可各自或同時勾選喜歡的高中及高職、或五專所在的登記分發區,例如同學想要就讀十所北區高中職,又希望有機會進入南區五專就讀,可同時購買高中職及五專登記分發報名表,並同時勾選北區高中職及五專南區登記分發區,將想就讀之學校依志願排序劃卡完成報名手續後,登記分發入學委員會將依同學的志願及成績透過電腦比序辦理分發作業。 (參考來源: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二、大學多元入學制度

  • 1 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的特色?
    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是大學招生策進會於民國88年6月21日會議通過之入學方式,並決定自91學年度起實施。新方案的特色在於「考招分離」及「多元入學」,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等專責機構辦理,可就命題進行持續研究,使試題不僅具有評量功能,更能兼顧高中的教與學。招生由各大學自主,可單獨招生或聯合招生,使大學各校系依特色訂定招生條件,招收適才適所的學生。
     
  • 2 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的實施方式?
    將過去主要入學管道「推薦甄選」、「申請入學」、「聯招」概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甄選入學制」,包括申請入學及推薦甄選兩管道,其內容和作業方式,與目前相同,各校可同時並行,但建議擇一辦理。第二類是「考試分發入學制」,藉考試篩選學生,並依其考試階段、考科、成績採計及分發方式之不同區分為甲、乙、丙三案,由大學各校系擇一採行。
     
  • 3 什麼是甄選入學制?
    包含「申請入學」與「推薦甄選」兩種類別,與現行的管道相同。需先參加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包含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五科),得到學科能力測驗的等級再向各相關校系提出申請。通過此階段(一般稱為筆試階段)之後,再依照各校系的相關規定審查甄試(包含指定項目甄試、面試……等)。
     
  • 4 什麼是考試分發入學制?
    分為甲、乙、丙三個方案。甲、乙兩方案需參加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再考指定考試科目,惟甲案指定考試科目不得超過三科、乙案指定考試科目為二至三科。丙案則與現行的大學聯招制度相似,考生不需參加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直接報考指定科目,此指定科目也依現行聯招方式分為四類組,每類組考五至六科。甲、乙、丙三種方案均以指定考試科目成績作為分發依據,且三案的指定科目考試時間為同時考試,統一分發,每科採百分計分法,可加重計分。此外,在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方面,乙案需通過「一般檢定」就是由招測會統一訂定的最低門檻,甲案除了通過「一般檢定」之外尚需通過「校系檢定」,就是由各大學自訂的標準,該標準共有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五種。 (參考來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三、學校本位課程

  • 1 什麼是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學理念及學生需要為核心,以學校的教育人員為主題,以學校的情境及資源為基礎,並考量校外社區的特色及大眾的期望以及符應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法令與政府的規範,針對學校課程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

    2 學校本位課程設計的做法?

    • (1)評估學校發展情境。
    • (2)成立課程發展相關組織。
    • (3)建立學校願景及課程目標。
    • (4)設計課程方案:選擇、組織教材及活動。
    • (5)解釋與準備實施。
    • (6)實施。
    • (7)檢視進度與問題、評鑑與修正。
    • (8)維持與制度化。
    • (參考來源:臺灣活力網)

 

四、開放教育

  • 1 什麼是開放教育(Open education)?

    開放教育是指因應學生個別差異妥慎設計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不斷主動探索學習,使兒童獲得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措施。開放教育強調教師專業知能及自主權,肯定學生個別差異,教學及學習內容具彈性、多樣化,重視學生全面性發展,鼓勵不同的答案。開放教育的實踐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已蔚為一股風氣,並依其實際情境需要而作調整。開放教育是現代教育思潮的一股主流,它代表著對傳統教育反省的一種過程。但這並不表示開放教育可以完全取代其他的教育理念及實際,而是具備一種相輔相成的功能。

    2 開放教育的特性?
    • (1)態度--開放教育的老師允許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並且鼓勵孩子熱衷自己的學習興趣。
    • (2)自由--開放並非放任,它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限度。
    • (3)以學生為本位--開放學習以學生為本位,成人是輔導者、協助者、引導者。
      (參考來源:吳清山、 林天祐─教育名詞開放教育 / 摘自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期 )

 

五、田園教學

  • 什麼是「田園教學」?
    臺北市所實施之田園教學,可視為一種課程與教學的革新,教師係本著開放、彈性及自主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以社區環境為教學的基礎,並擴大到整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資源為學習領域,藉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充實學生學習內涵,進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之健全個體。是故,田園教學並非是種種菜、拔拔草而已。它可說是一種相當活潑的教學,學生從教學之中,不僅可欣賞自然之美、鄉土之美;而且亦可享受學習的樂趣。所以,田園教學實施以來,頗獲家長及學生好感,為這些郊區小型學校注入新的生命。 (參考來源:吳清山、林天祐教授─教育名詞開放教育 / 摘自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期)

 

六、基本學力測驗

  • 1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有那些特色?

    • (1)標準化的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是結合測驗專業與各學科領域所發展出來的標準化測驗。所謂標準化測驗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第一個部分是測驗發展程序的標準化,這是指測驗發展的過程完全依據標準的測驗編製程序來建立,從各學科領域雙向細目表的擬定、試題的編製與取樣、預試、分析試題以及信、效度的建立,完全依照標準化的測驗編製程序來進行,其主要目的是使測驗題目能有較好的品質。第二部分是施測與計分的標準化,包括固定而且明確的施測程序與指導語、計分標準、分數的計算方式等,其目的是降低測量的誤差,增加測驗分數的一致性。
       
    • (2)可比較的
      基本學力測驗使用等化的技術,對於所有的考生及不同次測驗間所得的分數是客觀、公平而且可以互相比較的。
       
    • (3)一年多試、一試多用的
      基本學力測驗一年舉辦兩次,學生可依自己的意願選擇報考兩次或報考一次,測驗分數亦可擇優使用,避免一試定終身之憾。測驗分數可供高中、高職、五專多元入學採計之用。
       
    • (4)能力導向的
      基本學力測驗以能力為導向,旨在評量學生的基本學力,評量的重點是學生能夠帶著走的能力。
       
    • (5)對教學有良性影響的
      基本學力測驗的命題理念與實施方式,能夠對國中教育發揮正面的影響,讓老師正常教學、學生快樂學習。
       
  • 2 基本學力測驗的計分方式為「量尺分數」,何謂量尺分數?

    參加基本學力測驗的每一位考生,每一科都會得到一個「分數」;這個分數,最少1 分,最多60分,是根據:
    (1)在這一科所答對的題數(無論答對的是那些題)。
    (2)所有考生在這一科的表現,也就是「多少考生答對多少題」這樣整體的統計資料所換算出來的。這是國際上大型標準測驗(例如托福)通用的方式,因為具有和群體比較的意義,好像一把用來測「量」個人表現的「尺」,所以稱為「量尺分數」。
    (參考來源:教育部中教司)

 

七、完全中學

  • 1 什麼是「完全中學」?
    「完全中學」是結合國中與高中,也是日本最近教改最重要的成果。目前台北市的做法是讓中學六年合併辦理,發展特色,使學校辦學效率提高。完全中學以實施六年一貫課程為目標,打破傳統分科限制,縮減節數,讓學生學習更加彈性、多元。完全中學六年一貫課程與一般國、高中統課程最大的不同,是將課程分為本國語文、外國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生活、體育、活動、職業十大領域,整合現行國中高中課程標準,重新規劃一套具有學校本位特色的課程。另外,完全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採學時制,畢業最低總節數為202節,部分必修結束定為142節,比一般國中高達196至206節的部分必修節數少了約60節,完全中學可利用這多出的60節,安排選修克或職業領域課程,也可視需要開設升學課程,學校與學生都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完全中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則採學年學分制,部分必修學分為64學分,與試辦學年學分制的高中相同。
     
  • 2 「完全中學」的優缺點?
    • 優點:
      (1)完全中學的設置,將始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更趨多元化,學生有更多選擇、自我探索的機會。
      (2)能逐步矯正學生競逐明星高中的心態,並減輕多數學生的升學壓力。
       
    • 缺點:
      (1)完全中學管理編制上,國中部沒有一般國中生的生輔組長,而是由高中的生教組長(具教官身分)兼管,造成管理上的問題。
      (2)完全中學之下,由於高、國中生在校內共用資源,加上國中因採學區制,素質、背景與聯考進來的高中生有相當的差異,雖然在校內國、高中教室有明顯的區隔,但活動間還是會受干擾。
      (參考來源: 「教改現況及趨勢」網站)

 

八、九年一貫課程

  • 1 什麼是九年一貫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簡單的說,就是由以往中央集權課程發展的方式,改為由學校為本位來進行課程發展,因此學校必須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依據教育部訂頒之能力指標及七大領域來發展課程,同時注意到課程的統整性及連貫性。在課程發展與實施過程,教師可以採取行動研究與協同教學方式來改進教學型態與方法。

    2 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是什麼?
    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特色有三:「開放」、「一貫」與「統整」。
    • (1)開放:意味著教育諸多政策的鬆綁,如課程規範的鬆綁、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開放彈性課程等,可使教育與課程走向 多元化。
    • (2)一貫:強調國中小課程的銜接,破除獨立運作的課程發展模式,建立以能力為主的課程架構。
    • (3)統整:則以「七大學習領域」整合過去的過度分科,融入社會新興議題,更注重各領域間的聯繫與整合,促使教育工作者進行團隊合作,增加協同教學的機會和可能性:並以多元評量促使學習歷程成為整體而連貫的過程。
      (參考來源: 臺北市長安國小─九年一貫與課程統整網站)

 

九、協同教學

  • 什麼是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

    協同教學是指由兩個以上的教師以及教學助理人員分工合作、共同策劃及執行大規模教學活動之一種教學型態。協同教學方案是由不同專長之教師以及教學助理組成教學小組,先由小組共同擬訂教學計畫,再由教師依據教學計畫進行教學,最後再由小組成員共同評量學生之表現,並實施教師間之交互評鑑。實際實施時,教學小組對於數於百計之學生進行教學,由每位教師依據本身擅長的專攻學科及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教學活動一般分為大班教學、分組活動、個別學習三種。當一位教師在進行大班教學時,協同組之其他教師可以同時進行小組指導或個別指導,教學助理則協助教師準備相關教學器材、批改作業及處理其它雜物。此種分工合作之教學型態,頗能充分運用教師專長及教學媒體,在兼顧教師個別差異及學生個別差異下,進行大規模的教學活動。
    (參考來源:吳清山、林天祐教授─何謂協同教學)

 

十、課程統整

  • 什麼是課程統整?
    統整指將分散的各部分混合、融合、或統合成為完整的有機體。統整課程就是將幾個科目建構成為一體,內容生活化,方便學習,容易瞭解。如以〈週期〉為主題,探究社會、自然環境的各種週期性變化,閱讀各種有關的書刊文章,探究的結果撰寫能書面報告,並向全班做口頭報告。這結合了語文、社會和自然,使學習有意義。但是教師對於各學科概念架構瞭解不深,研究方法不熟悉,課前準備不足,學生班級人數太多,固定上課課表等,就不容易實施統整課程。統整課程提供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鼓勵冒險,推動負責任的學習,促進探究及省思。打破人為科目界線,自然完整的學習。教師提供學習行為模範,鼓勵兒童合作互動學習。評量融入學習歷程,真實而有意義。在真實的學習情境,容易學習學以致用。此外,統整課程可以將各科中重疊的部分省略,減輕兒童負擔。
    (參考來源: 臺北市長安國小─九年一貫與課程統整網站)

 

十一、教師行動研究

  • 1 什麼是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簡單地定義,就是「想辦法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遭遇到問題的研究」。在我們從事某項工作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遭遇到一些問題的阻擾,此時工作者必須根據科學的方法,審慎而客觀地面對這些問題,期使透過對問題的研究來發現原因,並引導、修正他們行動,而這個過程就是行動研究。
     
  • 2 教師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 (參考來源: 歐用生教授─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

    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項:
    (1)它是一種手段,以治療在特定情境中診斷出的問題,或改善某一組特定的環境。
    (2)它是在職訓練的方式,提供教師新的技術和方法,增強其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覺。
    (3)它是一種工具,將變通的、革新的方法介入現行制度中,試圖加以改革。
    (4)實際工作的教師和學術研究者間的溝通一向很少,行動研究法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具,並矯正傳統研究不能提出明確之治療處方的缺點。
    (5)行動研究雖缺少真正科學研究的活力,但能提供與傳統的主觀的、印象主義的問題解決法不同的其他方法。
    (參考來源: 南師初教系─「教師‧行動‧研究」網站)

 

十二、綜合高中

  • 1 什麼是綜合高中?

    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與高職雙重特質。學生在進入綜合高中一年後,再依據自己的學習成就、能力、興趣選擇高中升學目標(一般大學院校)、高職升學目標(科技大學、四技二專)、或就業目標,透過課程選修,實現自己的理想。它不像目前的高中、高職之間界線明確、課程固定,入學後若發現志趣不合、適應困難,必須休學、轉學、重新來過,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加深學生挫敗感。
     
  • 2 綜合高中與完全中學有何不同?
    完全中學為包括國中部及高中部之中學,其高中部部分名額並提供國中部學生直升。綜合高中係指同時設置學術學程和職業學程,藉試探、輔導歷程,輔導學生自由選課,提供學生專精學術導向課程(普通高中課程)或職業導向課程(職業學校課程)或兼跨兩種課程的機會,以達成適性發展目標的高級中等學校。
     
  • 3 綜合高中與普通高中有何不同?
    • (1)綜合高中課程設計的精神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需求,同時設置普通科與職業類科課程,藉試探、輔導等歷程,協助學生自由選讀,以達適性發展之教育目標。因此綜合高中與普通高中的課程,在高一時部分相同,只是綜合高中另提供少數的職業試探科目;但到高二時就有很大的差別,因為綜合高中學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選課自由,普通高中學生較沒有選課的自由。
    • (2)綜合高中的學生經過一年的輔導與探索可以選擇高中升一般大學的路,也可以選擇高職升科技大學、四技二專的路或就業的路。普通高中的學生則沒有什麼選擇,只有升一般大學院校一條路,若想升科技大學、四技二專,則必須先有一年工作經驗方可報名,若想就業,常須另外習得專業知能謀職。
    • (3)綜合高中採學年學分制,修滿一六0學分以上即可畢業,修習科目若有不及格,僅重修該科即可。而高中目前多採留級制,常因為少數科目不及格,只要達到留級標準,就必須留級重唸全部科目。
      (參考來源:技職教育資訊傳播網)

 

十三、小班教學精神

  • 什麼是小班教學精神?
    所謂「小班教學精神」,其意旨在於發揮「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精神,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需求,在此目的與理念下,無論班級規模大小,小班教學精神均存在及適用之。唯有教師記取「教學之妙,存乎一心」之理念,教學品質始能改善,而學生亦會將學習視為樂趣及主動探索的歷程。
    (參考來源:小班教學通訊創刊號)

 

十四、多元智慧

  • 什麼是多元智慧?

    多元智慧理論,於一九八三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中文譯名迦納)所提出的,多元智慧的提出是為了強化我們對人類認知的跨文化觀點,讓智慧成為學習、解決問題及創造的工具,而非狹隘的獨尊語言及數學智慧,好讓孩子與眾不同的特質充分的展現,也讓教師對孩子的學習潛在能力有更進一步的觀察與適時的激發。迦納博士認為多元智慧至少包涵以下八大智慧:語文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肢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及自然觀察者智慧。每一種智慧代表著一種不同於其它智慧的獨特思維模式,但它們卻非獨立運作,而是同時並存且相互補充的。
     

十五、終身教育

  • 什麼是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迄今仍無確切的定義,惟其基本理念包括:
    (1)終身教育係以整體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涵蓋兒童及成人教育的範圍。
    (2)終身教育包括正規、非正規、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型態,不僅是學校教育而已。
    (3)終身教育從時間及空間的領域來統整貫穿所有的教育階段,在學習的時間、空間及內容和技巧上皆具彈性。
    (4)終身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自我導向的學習,並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
    (參考來源:張明輝─談終身教育的經費問題)

 

十六、更多教育名詞解釋

資料來源:教育研究月刊